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HKAIFF 2008 - 《因主之名》誤讀與扭曲: 一場徹底的"自我"審視



未說本片前,先說說今年的HKAIFF,它似乎被一眾影迷遺忘,本場觀眾都少得很。是宣傳不夠還是電影節太密太多,抑或位置偏遠,還是節目本身不夠吸引? 我相信原因是前者居多 : 不夠宣傳。因為於我而言,節目本身實在太吸引,與之前的HKAFF是壓根兒的兩回事,那面走商業,這邊可叫另類/獨立。

很感激香港有這樣一個電影節,帶來了很多出色的獨立電影,如《因主之名》、《愛等待》、《琅勃拉邦,早晨!》、《金國民》都相當精彩。希望下年會有更多人知道/嘗試去看看這個電影節。

說回電影,還記得那年《奇異恩典》散發人性的光輝,觸動得直入心坎,一直也久久不散。而此片卻剛剛相反,它狠狠地把我踢進黑暗的角落中,見證何謂不文明不人道,沉重而哀傷。

結果,愈看下去愈痛心疾首,愈看愈不忍心看下去。

故事以三線發展,源頭來自穆斯林教,而內容比早期的《巴別塔》還要沉重:

一個在西方長大的巴基斯坦藉女子,父親娶了白人,卻被千夫所指。為免女兒"重蹈覆徹",他把女兒騙到巴基斯坦的山區結婚......這樣的情節不獨出現在《盲山》中,情況不同,但同樣慘不忍睹。我們身於同一國度,但他們卻無法共亨那份權利。

另一邊箱,在外國修讀音樂的巴基斯坦藉男子,打破界限與外藉女子結婚,女子更甘願信奉愛人的教派,大呼何謂真愛。可惜,當911來臨,一切發生劇變......國安局人把他捉走,直到在他家中找到一張字條,上剛好印有9 和11兩個數字,他表示他根本不知道那代表甚麼,荒謬嗎? 不。他們憑此就認定他就是策劃者之一,才荒謬。

這樣的誤讀/扭曲,打從911後發生了幾多百萬次?
911後,把巴基斯坦人等同恐怖分子,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此種誤讀和扭曲,卻同時在眾篤信穆斯林教的人身上看到。

這更荒謬。

另一男子身於巴基斯坦,突然像"如夢初醒',放棄音樂,盲目信奉穆斯林教。電影借此強烈指控他們誤讀真主的旨意,錯誤封殺音樂,壓制自由婚姻等等。最後,由高人出來解讀的一幕拍得何其精彩,以口服眾,引領眾穆斯林信徒重新反思自己教派,此等張力不見得比眾戰爭場面遜色,且還要震撼。

911後曾經有無數電影嘗試表達戰爭無日無之無奈,美國人在911後的焦慮與恐懼,士兵被逼殺戮無辜的慘況等等。然而,今次我們終於可以從對面回看這邊的風景。跳出美國的國土,重新審視恐怖襲擊之餘,再深入問題的根源(穆斯林教),為他們下一個新的註釋。

如果要我在今年選一套最喜愛的戲,我必定會選這套 。
如果找到DVD的話,麻煩通知聲。

Trail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