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HKIFF 2008 - 從《浪盪天涯》走到《第11小時》


浪蕩,是一種情懷,一種情操。要有怎樣的因由和動力才使人不顧一切出走?

電影沒有書那麼詳盡,但是仍然有著這種情懷。(如欲更了解主角的一切,極建議看看原著)

物慾名利薰陶得人忘了是非黑白,向上爬的基制使人每日營營役役。每人每日,機械式般生活。主角大概受夠這樣的生活,也受夠了父母的虛偽。結果他以一個全新的身份,離開熟悉的領域,尋找陌生的土地,從而尋找新的自己。

沒有甚麼,比起能做到心靈洗滌更激蕩人心。

“Some people feel like they don't deserve love. They walk away quietly into empty spaces, trying to close the gaps of the past.”

其實主角在訴說的時候,同時也在自我反思。
此片有點像公路電影,他遇上的人個個都貝閱讀性,而每個人都教他更了解,人生應該/可以是怎樣的一回事。

同時,他亦從他人身上重新肯定、認識自己,整個人真真正正成長過來。
真正在身心的層面,都經歷到自己真的活著。

“And I also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in life not necessarily to be strong but to feel strong. To measure yourself at least once. To find yourself at least once in the most ancient of human conditions. Facing the blind death stone alone, with nothing to help you but your hands and your own head”

人生的體會,從來都應該在人世的跌跌碰碰中領會。現世代的人都過分沉溺於努力賺錢的經濟體系中,然而這漸等同了生活素質。結果,久而久之我們對一切都麻木。結果,我們忘了世界的美好。

此電影的前題也是環保紀錄片th hour>的命題。

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結果拼命地工作,不以為已浪費更多資源。根本無暇欣賞大自然,結果人們忘卻了大自然的美,就任由一己的方便和利益,肆意破壞它。

問題就是我們的思想,一種根深蒂固但錯誤的思想。我們以經濟為上,其餘一切成為次要的附屬品。 人類又以為被滅亡的會是地球,但其實人類才是即將滅亡的動物。

人類在浪費資源,其實犧牲的不過是自己。

只是人類自以為是萬物之靈,又自命不凡,結果肆無忌憚去破壞我們所擁有的。
其實,一切未必太遲。

然而,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思想。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 you just gotta reach out and grab it.”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HKIFF 2008 - 《左右》在鋼線上拉扯


個人而言,中文和英文片名都譯得相當好,兩者各有意會。中文寫出表面意思,那左右為難的矛盾;英文則進一步道出深層意義,緊扣在信任與愛之間的距離。

反而,倒覺得海報有誤導成份。
或者,女主角情慾交纏的是一種狀態,但對於那Slogan則摸不著頭腦。是一種錯置嗎?我想我搞不懂。

說回電影,導演今次故意把視線放到中產人土身上,回歸一個有錢都解決不到的問題。

以生命去挽救生命本應是美麗動人的,但當牽涉道德與倫理的因素,又或者簡單來說去製造另一個問題的開端,去嘗試解決現有的問題,說不說得過去呢?

兩者在鋼線上碰面,迴避,掙扎,擊倒,張力十足,也有相當重的戲劇衝突。「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碰到同樣的事。」一矢中的,電影帶出的亦正正是如此生活化又戲劇性的處境。

作為女方,只是單純地希望挽救一個生命;而男方則顧全大局,同時又處於邊緣位置。

孩子在此,牽連著彼此關係,而背後隱含的是道德與情感的角力。去到終極,所有的界線都變得含糊。那個Open Ending,才是最錐心的。愈了解,或者愈悲哀。


HKIFF 2008 - 《ONCE》還記得那天


坦言我並不喜歡中譯的名稱,反而英文的once有意境得多。曾經得到,碰上擦身而過,都很切合電影。二人的邂逅結伴,配上極柔和悅耳的音樂,感覺清新。難得又毫不煽情賣弄,成功令觀眾暫時擺脫荷里活的公式。

真正由音符組成的情節,乍看來還有點像真人show。主題的Falling Slowly故然動聽,但個人而言更喜愛Lies的演繹。Once的遺憾,有點戚戚然,但是太完美又回到公式化的喜劇路上。友人大多認為電影太過平淡,看畢只記得歌曲好聽。

這倒讓我想起Before Sunrise,此片沒有美妙的旋律,但卻有大量對白。同樣一見如故,同樣微妙的相遇。不需要刻意賣弄情感,也可以使人觸動。
少了爆發的激情,但本片多了按奈的含蓄美。

結果,同樣洗滌心靈,同樣感人。

其實,不需要每每大堆頭,也不需要生離死別,也可以好好看。分別是,你希望從這一套電影中找到甚麼?once,講的不過是曾經,曾經在某地某日發生過的一件事。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HKIFF 2008 - 《酷戰紀事》 沒有對錯的世代


伊拉克和美國的戰事無日無終,兩方都想盡辦法去擊倒對方,如何去圍剿攻陷對方。

然而,電影不是要展示誰勝誰負,也不是浩瀚的場面。

多角度去剖析此事,沒有定位,沒有批判,旨在紀錄。

有的只有現實,黑白癲倒的世代比起拳頭來得更暴力;
小孩婦孺都可以是恐怖分子,這比起一切都來得可怕。

在這裡,根本沒有甚麼人性人道可言,因為在戰事上根本沒有人的存在,只有敵方和殺戮。

電影直言,沒有人想知真相,只要依正常程序做便可。
戰爭最殘酷的不是血肉橫飛的可怕,而是暴露人性的醜陋。
電影只記載了一件簡單的襲擊,但附帶著的後果與其背後隱藏的真相。

而草管的人命,根本不是用數字去衝量的。
復仇再復仇,一命賠一命式的殺戮,才是最可佈。

無日無終,真相愈逼近,愈無人想面對。
然而,美伊的戰事持續下去,此事不過是冰山一角。

HKIFF 2008 - 《一個好爸爸》 好一個爸爸

在我個人而言,我一向都不太喜歡古天樂,太過調皮,做甚麼都過份鬼馬。但這套戲,卻無疑見到他成長了不少。 可能是角色的性質,反而看到另一個古天樂。

“當天我用一分鐘時間入黑社會,然後我用一輩子走出來。” 片尾大約有句這樣的獨白,亦都作了點題的作用。

原來要作一個決定不難,如何推翻你所選擇的才是最難。

電影避過了很多血腥暴力的畫面,多了溫馨柔情的場面。
形式上有點似大佬愛美麗,但是它探討的是另一樣截然不同的事情。

人一生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如何取捨如何平衡,該如何定斷?

電影明顯以家庭行先,兩個主角誤打誤撞走在一起,糊里糊塗組成了一個家。

二人一起從七十年代走到現代,電影的小節位亦見心思。

很喜歡看張艾嘉如何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又細膩又貼心。

大量的旁白,柔柔道出關於這個黑道人物的一生。平淡但窩心,導演在處理這種面對命運的無可奈何方面,的確有一手。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HKIFF 2008 -《幫幫我愛神》大都市下的墮落


就是甚麼都沒有,他依靠著大麻過活。他向著賴以生存的源頭唸聖經,它們的生命比起他還重要。結果,他叫大麻是神。他供給它們生命,呼出他緊有的氧氣。

在霓虹燈館下的女郎,扭擰著性感的身軀。
然而,這七色背後下映照的,是另一種墮落。

導演盡情地展現的,就是頹靡的狀態。
一個男人,在鋼線上的邊緣跌盪。

房子是一片潔白,沒有多餘的物品。
光脫脫地,光著身子在家中周圍遊走。

那場3P的性交,打上各種名牌。正正就是賣肉求榮,這又是消費主義下的墮落。
導演沒有去深化任何主題,只由得幾個主角一直下滑。死又死不掉,人就是行屍走肉地活。

愛情,在這裡根本不存在。
所謂的愛,不過只涉及慾念。喜歡就幹,不喜歡的就可隨手丟下。

情感的機制,早已壞死。

沒有既定的情節,只由得鏡頭去窺探一切如何敗壞。
"不去深究背後的意味,這不過是幾個都市人的生活。

而這不過是大都市下的必然產物。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HKIFF 2008 - 《水母人間》尋找與重生

"遠觀人生,有點像水母...身不由己"這是電影的簡介,也是它驅使我入場。

乍看來,令我想起日本的<鏡花水母>,但當然此片是壓根兒地兩回事。

水母在此,不過是一個過客,見證著他們的生活。
電影的劇本不是太實在,我嘗試努力了解背後的意味。

那個不會說話的小女孩,可能就是女子心中的寫照。然而,她追在她背後,找不到女孩,又找不到答案。

她又不斷游啊游,童年的陰影無法磨滅。那邊言語不通的主僕,擁抱成了他們最後溝通的方式。在異地故鄉,在年老的領域,他們都孤獨無助。

被困於迷失和不安中,蜜月的夫婦最了解。然而,這裡的每一個人都缺乏溝通。

"If you want to say, you say it"可惜,每一個人都不願說話。幸然,他們各自找到出口解脫。

最後,女子尋回小女孩,又找到答案。
他們回到起點,又重新開始。

HKIFF 2008 - 《寶奈兒》廷續孤寂與落寞


開首,我們就看見到那對夫婦的問題,貌合神離。二人的眼中,又是無限的孤寂。 無事可幹,結果甚麼都大鬧一埸。但起碼還有能力挑起紛爭,關係不至於是死水。

寶奈兒的出現為他們帶來危機,也正正是轉捩點。女人帶上寶的頸鏈,換上她的身份。

而寶則替代了女人的位置,慰解床上的男人。

漂亮的胴體在房子內遊盪,散發著陣陣青春氣息。二人安份地平睡在床上,靜望時間的流逝,討論重慶森林式的愛情限期。

導演鏡下每一個人都很寂寞,伴侶不似伴侶,關係不成關係。然而他又讓我們知道,我們不過太忙而忘記寂寞。

倘大的房間內,各有異夢。這是慾望是潛意識的慾念,有寶的引誘,男人的渴求,被征服的情慾,女人的忿恨和妒嫉。

各取所需後,各人都會自然離開。兜兜轉轉,一切打回原狀,結果關係依舊不成關係。

生活,總得有些衝擊。
然而,我們也曾經是寶奈兒。

在寶奈兒生上,我們彷彿看到又找到些甚麼。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HKIFF 2008 - 《再見美麗堡》 無盡的惡夢


是漫天戰火,已經能看得人心頭一緊。
何況,這是一場死守,一場等待離開的無限期守候。

每個兄弟都想家,大家都有著不同的故事過去。
眼巴巴看著對方逐一死亡,這種折磨是恐怖的。

士兵唱著的那首歌,或者正正就表達了這種狀態。
“Who'll be separated from whom?”
“To live or die.”

片中的家長,提及他們是有責任去教生命的可貴。這令此場的守護,更像自殺般。

但正如開場士兵講的:
I want to be here, that's the mistake。

那一幕,隊長與士兵吵的正正是責任和良心的問題。
然而,環境卻能把一個人迫瘋。

這是個非常殘忍的紀錄,自己沒死,卻受盡死亡的恐懼。

戰爭的可怕不是襲擊時的,而是苟延殘喘的無奈。
直到回家的一刻,興奮之情根本無法掩蓋流露的悲傷。

耳畔間,還是停不了的炸彈聲和呼喊。
這是一場無盡的惡夢。

HKIFF 2008 - 《警察樂隊來訪時》歡笑中的孤寂與唏噓

由一開始的開場白"小事一宗",到抵達郊外邊境,那種空洞感已無限廷伸。指揮家不斷重複樂隧的名稱,說來錯落有緻又執著,有趣但諷刺。一干人等,被迫滯留在此地。指揮家巧妙地遇上風情萬種的女子,二人組合騎呢又和諧。

在這樣的一個死城中,二人都不過在互相尋求慰藉。
另一邊廂的成員,音樂成了他們之間唯一溝通的符號,也打破了語言的焗限。

很喜歡看以色列電影,全因為他們最懂得如何從生活小節講大道理。
其中關於協奏曲一段,是相當感人又點題。

協奏曲作了多年都寫不到結尾,但男子認為這沒有結尾的完結就已是結尾。這個失意的男人把協奏曲比喻成a small room,人生走下去,突然你回頭一望,你得到的不過是一間"a small room"和"tons of loneiess"。

說穿了,這一對夫婦情早已不再。一生過多平穩又淡如水,又突然叮一聲,人生就此完結。說穿了,人生是如此令人感慨。

這隊樂隊的來臨為每一個帶來點希望。

女子講到的Arbic World & Big Love,是久違的欠缺的。
弦外之音的大世界大人大愛,又談何容易?

樂隊整齊地離去,繼續光榮地演出。生活,還是繼續。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HKIFF 2008 - 《母親》淡然感人


一個發生在1940的故事,一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一家4口,本應樂也融融,但卻錯在生於這樣的一個動盪時代。反戰的爸爸,一開始已被人捉走坐囚。母親撐起了整個家,故作鎮定堅強。

電影相當著力描繪,這是一個相當傳統又簡單的女人:
深信丈夫沒有任何過失,亦盡一切的能力去"救"他。以信以文字以書本,去支撐獄中的靈魂。無論情況有幾壞,她也默默忍下去。她堅守又忠於這一個家。故事沒有多餘的枝節,集中寫這家人的生活。但對其他人物描寫方面,也相當獨到細膩。

兩個平凡的小人物,一個傻頭傻腦但心地好到不得了的學生 ;
一個口抹遮攔但其實善良的大叔,中和了戲中沉重的氣氛,為這個家庭帶來點希望和生氣。

然而,母親卻眼巴巴見著一個個好人親人死去。
人未死,卻受盡人間疾苦。

電影沒有太多悲動煽情的情節,但一直壓抑的情緒卻在最後才爆發,令人更心酸。
這就正如妹妹早前V.O所說的"we cannot express how sad we are"。

另一邊廂,學生與母親按奈著一份感情。
一份複雜又不願承認的情,最後無疾而終。

雖然遺憾,但我們不由他選。
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帶著沉重的包袱渡日,只但願走得安詳。

P.S 本應電影完完整整交代一切,留白的地方都在出ROLLER時講的,但我最後只聽到寥寥數句。為什麼?多得大會安排妥當,字幕未完,畫面未停,它的死人酒會就要開始召喚嘉賓,宣佈的聲足以掩蓋一切。電影的末端,就在它的甚麼cocktail 酒會下完了。看得人鼓燥又火滾,幹麼,電影節都不讓人看字幕,你回家練練尊重兩隻字怎寫啦!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大象阿鈍救細界》精彩絕倫


如果不是Jim Carrey配音,我想我差點錯過了這套相當精彩的卡通。
卡通要好看,一定要簡單易明,信息明確,而且永遠大團團結局。

此片完全符合以上要求外,其他小節都相當有心思:
馬騮香蕉攻擊,鷹的裝胸作勢,使整個森林都充滿生氣。

氣氛營造和節奏都掌握得相當好,使觀眾很快投入這個世界。
從來卡通片都愛用小人物做主動,帶你進入另一個意想不到的領域。

之前有海有玩具有蜜蜂,今次再推到至極,在塵上有另一個世界。
今次見不到,但就聽到感覺到。

“Even though you can't hear or see them at all. A person is a person, that is my code.”
電影一再強調無論幾細也好,我們都要尊重每一個生命。
這個信息明確得很,亦都相當惹人共鳴。

兩幕歌唱都看得人眼界大開,差點忍不住要拍掌和應。
尢其We are Here那歌的編排,真的令人眼前一亮。

就算你從來都不看卡通片也好,我都想推介你入場看看這別具心思之作。

《迷失愛與罪》繼續行運?


"The man who said "I'd rather be lucky than good" saw deeply into life."
這是上次MATCH POINT的開場白。

今次Cassandra也有講運,分別只是今回的運氣是和人性抗衝又互相依賴。

兄弟二人情如手足,共享一切。
然而,二人都不甘平凡,希望飛黃騰達。

接下來的,正好是最好的考驗。

此時,核心人物出現,機會就在眼前。
肯付出代價,說不定就飛上枝頭。

賭運賭命,置之死地而後生。
“We don’t have choice. / We do have choice. “
是你去選擇還是命選擇你,根本沒有定案。

不過你怎看怎想,就寫下了你之後的命運。
再加上人與人之間命運的緊扣,相互影響,註定最終的結局。

片中提及的古希臘的悲劇元素,轉化為現代人性心魔的自我鬥。
最終,成為了現代的悲劇。

至今,Woody Allen 對運氣是好是壞,仍然沒有定案。
或者,就好似Melinda & Melinda 一樣,一切都不過關於選擇。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戀愛心曲》聽一場音樂會


乍看下,很油脂式的歌舞片,不論衣著和背景都帶有它的味道。

有點像戀愛漫遊中的天馬行空,但它更是色彩斑斕。
風格強烈的影像,人物就像是飄浮的軀體。

可惜,故事算不上很流暢,但幸好編曲搭夠,搖滾樂手加黑人鼓手對唱尤其精彩。 如果撇開故事不提,由頭到尾一切都美輪美奐,悅耳動聽。

馬戲團等場景和想像更使人大開眼界,但總是覺得有點過火。 總覺得有點走火有魔,最大原因莫過於此片風格主導,掩蓋一切。

反戰意識相當強,血紅色的士多啤莉是最好的見證。 一個尋常有規律的排列,但卻流出鮮紅色的液體,形成一片血海。
這個不規則的圖形,正正是此片風格的代表。
風格化最大的好處,是無邊無際無框框。

無疑劇本本身是脆弱,但音樂卻足以彌補一切漏洞。
I want to hold you hand, Hey Jude, All you need is love等等,都是值得細聽。

想開開心心聽場音樂會,這會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