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Saw IV》自我學習

對於saw,一就是diehard fans,一就認為它賣弄血腥不知所謂死不斷氣。極端與否,見人見智。但以下的內容,無庸置疑絕對主觀。



到今集仍覺得好看,因為很具層次感。因為貫徹始終,繼續jigsaw的精神。

由第一集是簡單的扭橋(只有兩個人一間房的局面);到第二集的承繼(繼續加強遊戲的變化);第三集的變質(轉移兇手,手法轉變);到第三集的回歸(成了前傅式的敍述)。

提升了的不但是血腥的程度,更是不斷強化當中的意味。血腥暴力過後,一直都有著人性的反思。撕殺施虐中,是要自我反省。

是置之死地,才後生。珍惜生命,是本片最大的範疇。

但最需要學習的,是自救。What you can't do, is save everyone.這才是他的首要規條。
我也承認因那次意外變成狂魔,某程度上是難以自圓其說的。但長期的抑壓力,社會卻處處充滿罪惡。

他唯一期盼的希望,都意外地被幻滅了。
他把鐘狠狠地敲破,隱含的就是後部分所提的Time is illusion。

而象徵的,是不再受時限所規範,生命的長短的也只是一個模式。
故他製造不同的工具,使人有『重生』的機會。

重新學習,重新面對生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課。
然而,更迫切要學的是See another life。

或者,這是一種頗變態的思維方式。

但不去得夠放夠盡,驚嚇不就來得無意義嗎?
珍惜存活,著重活著的質素,一向就是它的母題。血花四濺後,我們發覺我們更了解上述的真意義。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MAX 2007 -《四分鐘》最美麗的休止符


這是一個年事己高而傳統的鋼琴老師,遇上天才女生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音樂的故事。

二人性格迂迴,既抗衡又互相依靠,既不滿又互相欣賞。
相輔相成,她待她好,同時又否定自己的出發點。

二人都不欲承認,有過去的人都難以打開心懷。

女孩狂妄又自卑,老人不甘心又無可奈何。

女孩不喜愛被擺佈人生,別人為她決定一切。於是,寧願自我囚禁,至少這是她的選擇。

眼見有人上吊,也對生死無動於衷。
從不關心周遭發生的一切,又不受控,只願活在自己的世界。

然而,音樂連繫了二人的靈魂。

女孩喜歡古典音樂,也愛黑人音樂。
老人一直都如此討厭後者,認為這算不上音樂。

她教曉她“Music can be anything.”;她又要她明白“Life is not so easy.”。

一直,老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一向無法容許的規範。
過去如是,現在如是。

然而,透過女孩的演繹,老人也算是放開胸懷。
女孩也從自己的世界跳出來,繼續音樂,繼續忠於自己。

如果這是她人生的最後一章的話,這必定是最美的休止符。

如果你只剩餘四分鐘的話,你又會怎樣?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UKFF 2007 - 《夏日午後的初纏愛戀》燃燒青春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to want is more."這句slogan,已道出了故事的核心。
鏡頭的構圖相當美,滿是風光明媚,相當耀眼。

故事輕力地記載這對年輕人的故事,嘗試抓著青春的一剎。
是狂妄、是放肆、是不忠、是不顧一切……是活在二人的世外桃源。

那關係就如中譯名般帶點曖昧,又互相牽引。
"If you leave me, I'll kill you."" If you leave me, I'll kill you... and then I'll kill myself."

前者是自私,後者是佔有。兩種都可算是愛情,但同樣燒得激烈燒得快。
越出力,越狠勁,越傷。

但其實,前者總比後者更傷。被佔有者,往往在別人抽身離去時,才深明被掏空的空洞。

佔有者,在發現那不過是一個軀殼時,自會單純地離開。

結果,她比誰都錯愕。原來,遊戲的大輸家是她。
愛情路上,我們都總以為自己處於上風。然而,誰人在敗壞的關係中,及早抽身離開,才真正掌握愛情。

青春,就讓我們有本錢學習這道理。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HKAFF 2007 -《練習曲》來一次不顧的出走



有關青春的電影,總覺得台灣拿捏得不錯。
早前的盛夏光年走得極端點,練習曲相比下來得柔和,但相當耐看。

前者擅長掌握年青人的放縱和輕狂,後者則細緻紀錄青春的爆發,攝於鏡頭下,燦爛動人。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

這是海報的宣傳字句,也是此片的中心和目的。
故事就是一個年輕人的環島日記,從頭到尾實在的紀錄。

以單車鮮明的節奏感,帶來出走的感覺。

這種生活體驗來得貼身又真實,

「騎單車總是能看到最好的,也看到最壞的。」

出力踏啊踏,因為我們都相信前面就有最美好的風光;
因為沒有下次,因為時光閃瞬即逝,於是更賣力。

年輕,就有用不完的精力。
邊看,我們都在共同懷念。

突然記起跟某某說過的孩子話,要到那兒闖闖、走走,不然就枉費……

結果,人大了,就是甚麼都沒有完成。
昔日的衝勁熱情,早已被社會沖洗得一乾二淨。

越看,越想來一次不顧一切的出走。
有興趣一起嗎?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HKAFF 2007 -《13駭人遊戲》人性兩難面


故事相當直接,人會否為錢不惜一切 ?
整個佈局如真人show般,觀眾就看著他"點死"。

規矩很簡單,贏就有錢,輸就打回原形。
公平,而且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

選擇損人利已,抑或做好人等運到?凡事都有代價。

13個所謂駭人遊戲,駭人有餘,核突十足。
論血腥暴力程度只屬一般,說難亦不算,感覺粗糙。

不過,這13關是為主角"度身"訂造的。
折磨的不是皮肉,是早已創傷的心靈。

它賣的不是什麼特技,反而更有趣的是 :
究竟一個人去到那個位,就可以連底線都沒有?

又抑或,一開始,人就已經沒有底線?

去到最後的一關,我們見到主持人。
個人認為,反而此幕跟片頭來了個回應 :

同一個年齡階層,你可以選擇做好人,亦可以選擇做冷眼旁觀的一位。

或者,現實從來都不殘酷,是我們一直只活在理想化的那邊。

片中大約有一句:"你永遠不知道人何時放下面具"。
可能,片中的男子已經是最具人性的一位。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HKAFF 2007 - 《呼吸》扭曲式的自我摧殘



上年"Time"在情節畫面上,都去得很盡很放。
今年導演表面收斂,但意識上同樣去得徹底。

像是告訴你,這世界上那有正常的愛情 ?

甚麼叫做呼吸?
是相對的,最純粹不如的動作;是自然無法避免,是不可或缺的。

正常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記得。
因為過程太自然,太舒暢。

直到一天抽搐時,我們才會有意識。

「在愛慾中等待死亡,直至窒息的一刻。」

愛情,大抵都是一個呼吸的過程。
一個尋求共同呼吸的進程。

所以他不忠於她,她又同樣。
戀上陌生人的行為,是純粹而直接的。

她只希望在死囚身上,滿足情慾上的需求。
那是一種在邊緣上,尋求快感的追求。

她為他帶來人生短暫的曙光,兩個獨立的個體既孤獨又互相交纏,既分離又在苛索中相依相慰。

我們都希望扭曲的愛情,能平衡生活中的苦痛。
然而,我們都忘記了,扭曲的不但是愛情,更是自己。

結果,所謂的扭曲,只不過是另一個形式的自毀。
她無法走出絕望,他都無法重生。

其實,一開始,他們都不過在等待死亡。
如果現實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或者只有高潮的一刻最真實。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HKAFF 2007 -《止水上的浮花》洗滌文明國度

英文片名簡單的一句WATER,代表的可以是聖水,也可以是一種狀態;而中文片名譯作「止水上的浮花」更富詩意,止水相對浮花,有若動又止的意味,亦為故事埋下伏線。




而水本身,在故事中亦有著深層的象徵意義。

電影描述的是寡婦,與一個不人道又荒唐的制度。

在這個國度,寡婦代表不潔,會帶來不幸。
人們都討厭她們,她們就活像罪人一樣。
被關進如監倉般的房子,與一切絕緣,直到終老。

小女孩天真無邪,不滿所謂的制度,也無法理解意傳統的意義。
這一雙小眼睛,帶我們見盡封建下的陰暗和悲哀。

“To talk about the truth is easy but to live by it is not.”
很想衝出重圍,卻又無可奈何。
很想一洗身上的痕跡,那被禮教壓迫的傷痕。

然而,突然發現那只是一溝死水。
欲動,也不能。

傳統和現世,是違背,還是徹頭徹尾都是錯?
當中的掙扎到希冀,到最後失落崩潰,電影都有豐富的註釋。
唯一無法傳譯的,是今天的世代是文明,還是衰落?於我們自以為走在最前的一刻,世界的另一邊依然落後。

水面,泛起了淡淡的漣漪。
在最後的一幕,我們滿是希望,也滿是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