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7日 星期一

HKIFF 2006 -《地下觀音》找尋家庭定位


個人認為中文名改得不俗,直接了當。
地下的,是陰暗的,是不見得光。
而她的角色的本性好比觀音般。

名副其實。

凡事都有界限,就算是作好人,當超出了某些規限和定義後,有所違背,好都會變成一種罪,一種構成你失去自由的罪。

每件事都總有黑白兩面,如果我們把白的一面放在眼前,我們就忘了甚麼是黑。
大抵就是這樣,脫離了世俗的規條。

越放越大,就以為眼前的就是絕對。
某程度上,這是個人的一廂情願。

當人被喚回現實,受盡千夫所指,還未來得及接受,就必須面對,向家人作交代。

她悉心照料家人,但求一家人開開心心,子女過得好。
而父母永遠是包容,接納得你最離譜的人。

姑勿論你怎錯,他們都會原諒你。

但如果有一天,他們做錯了?
我們要隨手拿道理出來指責辱罵嗎?

家庭要維繫和諧共處,全靠有人悉心經營。
無怨無悔,隨時恭候。

是五十年代也好,千禧年代也好,這個家庭的公式是永遠通用的。
包容和接納,是經營的關鍵。

然而,新世代講求的個人主義,獨立自主,家庭的觀念開始被忽視。
我們這一代,的確很需要反思這問題。

電影提醒我們正正是家庭的價值和偉大,重新確立家人的位置。

人生中,誰也難免糊里糊塗地脫軌。

如果當中沒有愛,只有衝動,情慾交纏過後的餘溫,這樣做會否好些?
那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

或者方法是錯了,但畢竟出發點是好的。
那彰顯人性光輝的一刻,她猶如套上光環般,如此感人至深。

這個世代,我們需要這樣的一個好人,還是墨守成規的法律?
如果走出法庭,在人性上談對與錯,根本從來都沒有絕對。

既然如此,何不放開心懷,重新去認識你所認知的。
你必然發現更多。

那也是我在影片中的啟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