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強烈的爆炸場面,沒有說教講政治……
觀眾只有隨著「真主的旨意」,看看兩個年青人的命運。
然而,兩位步向天國的英雄,言語間滲透著卻是無可奈何。
「別被外表蒙騙。」
自殺式炸彈,新聞聽就聽得多。
但究竟擔當如此「重任」的人又,是否真的那麼渴望自殺呢?
是否他們天生就有無比的勇氣,與敵人同歸於盡?
然而,他們可以選擇嗎?
電影中的女主角,就當了外在世界的一把聲音。
電影放棄浩翰的場面,只透過大量的對白,說明了自殺式的可能和不可能。
被困於人中,好像只有犧牲自己才叫有點成就。
為自由而活,為自由而死?
歷史一直告訴我們,要自由,必須犧牲,犧牲免卻不了死亡。
然而,在今天的世代中,仍必須如此嗎?
這正正是電影一直問著的問題。
在修錶員口中,諷刺的是烈士在普通人眼中,和通敵者無異。
此刻,所謂的偉大跑到哪裡去?
是個人生活乏悶,希望幹一番成就;還是受辱太深,無法再容忍?
又還是,只想逃離這個人間煉獄。
究竟,何去何從?
「只要不怕死,便能掌握生命。」
然而,兩位主角正活生生說明,再勇敢也好,他們早已失去自主權。
只要被攻擊軟弱的弱點,就會當上成為通敵者。
凡事,都要付上代價。
把此舉作英雄式主議的包裝,也無異。
不公不義仍在,但可以做的又有幾多?
無止境的犧牲,問題卻日益加劇。
觀眾隔岸觀火,未必可感受那份逼切性。
而且,需要消化大量的對白,也不是港人的強項。
再者,不是如坐針顫,又會否來得及反思。
導演沒有細膩描寫心理上的變化,也沒有刻劃錯綜複雜的原由。
只靜靜地把這燎獄搬上銀幕。
然而,這只是其中兩個巴勒斯坦的人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