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巴別塔》從疏離到貼近中醒覺


上一回,《21 grams》在死亡的邊緣掙扎,反思生命的價值; 今回,從精神心靈層面出發,展示人的價值與社會的疏離,同時從中經歷與成長。

一切從沙漠開始。

原來,有種東西比起沙漠的風沙、酷熱的太陽還要無情。

一粒子彈,引起一連串的事件,看似牽強又未必連繫甚深。
但正正就是這把槍、這種遙不可及的距離,帶出三者的共通點──
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疏離感。

摩洛哥小兄弟無知的行為,是貪玩、隨便也無意。
長久與城市隔離,槍變成他們新奇的玩意。

可惜,一時的快活,帶來無止境的痛苦。
此舉被標籤為恐怖襲擊,全因這國藉與恐怖分子,彷彿早已劃上等號。

這兒的生命,是否就不值一提?

然而,悲劇才是剛剛開始。

妻子帶著歧視的目光,與冷戰中丈夫,沉重地遊歷著。
二人的關係,猶如沙漠般冷淡決裂。
妻子無法從陰霾走出來,過去的陰影,總令二人都無法提步向前。

然而,突然橫飛的子彈,卻重新把二人拉近。

從兩人的貼近,釋懷、原諒,再把二人的愛放大。
妻子由歧視、妥協到感激,不是因甚麼金錢和物質。

就如電影所提,《創世紀》第十一章:全世界只有一種語言和一樣的話。

本來不分國藉身份地位,不需言喻,是一個細微的動作、眼神,也足以換取共鳴。
當中需要的只是信任,放下有色的眼鏡。

反觀,所謂的同胞早已因個人利益捨棄他們;
領事館以政治行先,才顧他們死活。

你說諷刺不諷刺?

同為血肉之軀,卻愛把別人標籤。
這也是戲中的另一大題目。
為了兒子的婚禮,保母帶同那對夫婦的兒女共同出席。
最終卻因為連串的誤會不信任,三人留落在沙漠上。

當鏡頭落在保母脫水的身軀上,誰會不伸以緩手?
但最終得到的不是獲救,而是拘捕。

“Even you are not bad, they thought you did something wrong.”
慈愛的保母為我們闡述無論好壞,警察不會相信,國家不會諒解。

“I live in here for 16 yrs.”
人與地有情,但這個社會卻無情把她送走。
因為法律和規則不會變,更因長久的標籤根深柢固。

頓覺,這個大城市變得太陌生、太可怕。

直到日本女孩因身體上的障礙,被社會隔離。
為了融入這個世界,不惜以軀體換取注目。

沉醉於藥物之間,換來的只是暫時的快活;
獻上身體,其實求的只是一份共鳴,一份以他人去肯定自我價值的渴求。

然而,就算擠身在人潮間,舞動身軀,還是找不到自身的位置。
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沒有那一刻比起現在更寂寥。

直到最後的一個擁抱,一切似是完結。
她從他身上,終於找到安慰與共鳴;這邊丈夫聽著兒子天真的聲音;那邊保母擁著親兒;
遠處一家抱著奄奄一息的兒子,四者同樣終於哭成淚人。

其實,異地還是本土,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共有著一份感通。
然而,因為歷史的包袱、人與人之間的錯失、誤會、歧視、不諒解,堵塞著最根本的溝通橋樑。

這一刻主角流過的淚水,其實同時也洗滌著觀眾的心靈。
為著我們一直捨棄與憎恨的,釋放封鎖的靈魂,解開封閉的心屝。

放下身軀,重拾我們共通的語言。
但覺,世界理應如此貼近。

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咒怨2》還有甚麼好看

《咒怨》、《咒怨輪迴》、《不死咒怨》,到今次《咒怨2》,除了日版和美版的分別外,說真我看不出。

導演一再強調今次不是第二集,而是從日本的原著出發重申故事。
結果,還是和以前無甚分別。

小孩繼續不停躲在桌下,咒怨就是如此死不斷氣,人繼續被嚇死。
如是者重複再重複,把情節推砌到110分鐘。
(其實,只看頭尾就知咒怨的源頭)

而它的密集式「現身」,使不少驚嚇位也輪為笑位。
唯一的原始氣氛也失掉。

究竟還有甚麼好看呢?

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戀愛漫遊中》虛實變奏曲


如果因Michel Gondry前作《無痛失戀》入場,要先放下對同類作品(劇情)的期待;但如果是單純喜愛他的mv的話,相信會看得快慰。

結果,觀眾極端地分成兩派,要不愛上它,要不唾罵它。

那個超現實的想像空間,夢境有趣豐富。
在夢與現實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野,只求變出更多的可能性:

Gondry的童真爛漫,把這段單純的愛情立體化(如戲中的3d眼鏡);
把愛情的無聊傻氣,捕捉成手作的工具(一秒時光機);
把相愛的不安不穩假設性,化成實在的夢境。

小品式的外表,卻具有一大片美麗的天地。
要是能夠耐心等候,你會發覺今回對愛情的描述其實更廣更宏大。

愛情如夢如幻,要是無法相信就無法掌握。
要是單向地愛,在未腳踏實地前夢又會破滅。

是人類太複雜,還是愛情本來很簡單?
人人腦中的programme都不同,分別是它控制你還是你控制它。

其實,離不開的都是取得平衡。
之後,愛情仍然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

拼拼貼貼中,變奏出更美麗的愛。

如果你會入場看的話,記緊帶一個單純的心。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SAW III》妙。計


挾著嚇暈人,第二集DVD又剛剛面世的勢,期待已久的第三章,終於(竟然)在香港上映。

SAW III究竟有幾恐佈?

如果說《德》是過份賣弄血腥,此片卻成功地把血推到更高的層面。 同樣血花四濺,卻較有質感和實在。

第三集雖然繼續徹頭徹尾的虐待,變態的刑罰,但卻把一二集串連再發展出另一片新天地,局中有局,略勝一籌。

Jigsaw的出現,為的是要人從恐懼中覺醒,珍惜、反思生命。 但承繼者卻徒於兇手的層面,結果慘劇收場。

先把人性扭曲到如此,然後又置身事外。
能自圓其說後,又如此忠於自己的規條,實在難得。

再申述結局的宿命性,是建基於人的陰暗面,惡性循環,一切又在他掌握之內。
這種欲斷難斷,比起同類作品死唔斷氣來得妙。

佈局的精巧,緩和了純粹為恐怖而恐怖的情節。
如果閣下是不怕血淋淋(近鏡)的場面和慘叫,建議不坊入場一看。

說不定,當你踏出戲院時,你會發覺你相當熱愛生命。

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德州電鋸殺人王:成魔之路》嗜血之選


個人認為,中譯「成魔之路」(英文是the beginning),並不貼切。電影確實交待的是一個開始,由殺第一個人開始。 而不是童年不快經歷,或被虐待之類的情節。

今回,只是把這個殺人王完完整整的呈現。 至於,這個家族為什變成如此,就靠大家想像。 (或靠對白都可猜中的)

90分鐘要多血腥有多血腥,後半場更簡直是血肉模糊。
(如果上回已經受不住的話,請不要嘗試進場) 而劇中的宰殺幾乎已經接近失控,就連親人都被鋸掉雙腳。

說官能刺激,其實後半部已經沒有。

要是你嗜血的話,都可以一看。
如果你要求深入剖析殺手的心態,請另選他片。

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陽光小小姐》平淡勵志


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兒子發沉默誓,不達目標不說話;爸爸沉迷做永遠的贏家;舅父自殺不果……

一家不知一家事。

但在這段往加州競賽的道路上,小黃巴裡其實各有懷抱。

自殺不遂的學者,與沉默的男孩相映成趣;
前者欲重投社會,後者努力遺忘世界。

結果,其實是二人太自困。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肯對外溝通。

同樣,爸爸亦困於九部曲中。

這個旅程,除了尋夢外,更重要的是解開心結。
逼在小小的巴士上,不再自困。

就如哥哥一下子大叫發洩出來。
人,倒不能自己一個地活。

家人間總欲語還休,回家閂門就以為問題迎刃而解。
結果,牆越築越厚。

又是老生常談的溝通,正正是現今家庭缺乏的。

其實,就如他爺爺所說趁年青,做甚麼都可以;
與舅父所說:「有時最精彩的人生,回頭就是一團糟的。」相呼應。
曾經好無聊,又不知所謂地做某些東西,但卻無根地嘗盡苦樂。

人生,有時就是這樣。

其實,勵志的小品,都未必雖要大起大落。
在吵吵鬧鬧之中,我們學會了感激,享受過程。

贏輸並非最重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贏家──如最後的那幕,能放下世俗的眼光,盡情地享樂。

至少,We’ve tried。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HKLGFF 2006 - 《人面桃花》風光背後


粵劇女反串為男就見怪不怪,但現實中男扮女又如何?
易男易女,台上風姿卓約,但風光的背後有著幾多辛酸?

或者,鏡頭下紀錄的都只是一些小故事,一小段人生……
但紀錄片的精髓,在於當中真實的人與情與事的關係。

有人認為易女,為的是重生和脫罪;
有人認為易女,大多的只是為生計。

說喜歡談不上,說不喜歡又說不上……
或者,這是一種習慣的投能。

這一大伙兒,每天嘻嘻哈哈的帶上不同的面具:
快樂不快樂,都埋藏在面具之下。

「跳到六十歲或者還要跳……」這個中年男人,說來淡然,卻顯得格外悲涼。
步入中年,現實教他不得不低頭。鏡頭下吃的一頓飯,原來可以那麼孤獨。

女愛男,男愛男,兩者結合都只不過各取所需。
無法擺脫傳統家庭的規律,結果這段婚姻就算有了兒子,都早失去意義:
這只不過是一種對外掩飾的工具。

或者,他們的確會幸福快樂地生活,如果幸運的話。但其實,對她對他或者嬰兒都是不公平的。

這是一種單向的需要。

或者,出櫃與否未必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忠於自己又有尊嚴地活……
其實,在不同的人和事上,我們更需要去反思。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HKLGFF 2006 -《閉門誘惑一家親》閂埋門自己玩


去年的《全家攣到爆》,把家庭成員大兜亂,裡裡外外玩得透徹。

今次,《閉》選擇向內發展,閂埋門自己玩。

仔仔與男孩曖昧非常,爸爸緊張到不得了……
這個看落嚴肅傳統的爸爸,原來還有鮮為人知的一面……

不得不提,由Valeria Bruni-Tedeschi 演的開放媽媽,神經質得來又恰到好處,相當不俗。

這個愛登士家庭,乍看平平無奇,但其實各藏秘密。

老婆背夫偷漢;老公與水喉佬舊情復織。
原來,上一輩比下一代更開放。

這種瘋狂的喜劇,實在令人佩服:

想愛就愛,無牽無掛,懶理世俗規條。
兩個奸夫,同樣愛得落落大方。

片尾的一場歌舞,奇趣又精彩。
這樣的劇情,可以是悲劇,也可以是一部有趣的喜劇。

其實,事在人為。
有時,你不踏出一步,你永遠不知道之後天空依然明媚

Step on!

《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中規中舉


長達140分鐘的解話,中規中舉,結果普通不過。
故弄玄虛的情節,扭橋的位多的是,只是太著跡太明顯。

或者,換個角度說,這是合情合理的。

原本,這就是一場鬥智的角力。
雙方不相伯仲,那一邊賊喊捉賊,這一邊早預有此一著。

其實,情況與一向的警匪片無異。
只是少了人證物證,多了頂尖天才和死神力量。

但仍然秉承「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大道理。
雙方也不再是老氣骨,而是新一代青年人。

可殺人於無形,隨時隨地滿足一己的私慾。
就像,擁有統治和治理世界的能量。

那是一種另類的正義和滿足感。

但其實,死亡是不應由人類控制的。
過份濫殺,使世界失衡,失去自然的規律。

結果,更作繭自縛,「惡有惡報」。

這種典型的框架,相當穩固,不過不失。
再加上親身的宣傳,上下集又密集式上映……
看過上集又大多看下集(包括我在內),結果繼續大受歡迎。

世事,就是如此。

2006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地海傳說》有心無力


今次由原著的中間開始說故事,不但不高明,更實在令人失望。 平淡得沒有驚喜,也令人摸不著頭腦。

如有看過原著,你就明白好一個題材就這樣白白浪費了。 不是搬字過紙的問題,而是整個組織結構鬆散,缺乏連繫。

自然平衡,生與死的探索,本是整個中心思想所在。(當中的思想實在太複雜,不能在此兩言三語說得清。)
心魔的形成到對持,是因黑暗和光明無法取得平衡。雀鷹對男孩影響深遠,全因他也有著同樣的過去,才令他今天深明平衡之道。

可惜,這一切最後只成了直接了當的對白。

易龍易人的女孩,身份變化太唐突。(反而之前的《千與千尋》的白龍更神似。)其實,她正正是未來,拯救地海的關鍵人物。但電影中並無交代她和地海密切的關係,實令人摸不著頭腦。
本來這一部應集中處理的,青少年成長中的困惑和心路歷程。
但整個旅程中,不見得亞刃有何改變:其心魔的消失,只不過是畫面上消失而已。

看來在角色的描寫和塑造方面,導演還要加倍努力。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世貿中心》反思存活的意義


“There’s no plan we make it.”
“It’s just happen.”

大概就是這樣,毫無先兆,始料不及。
誰可相信眼前的景象?

然而,每個人仍然緊守他們的崗位。
消防員如是,警員也如是。

當電影穿插著不同的新聞片段,眼見活生生的人從高處墮下時…… 其實,這一個傷口,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世界不同的角落。

原來,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

戲中以幾位警員英勇地進入世貿救人,到不幸被活埋在瓦礫中為主線。 其實,他們不但是人民的英雄,更是自己生命中的英雄……
盡每一口氣努力求存,呈現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二人互相扶持鼓勵,慢慢放下身份,重新認識和了解。
或者,我們平時都太忙了。

Mcloughlln專注工作,妻子管理家庭,各有各忙。
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寫照。

然後到生死關頭,才發現我倆之間一直欠缺了問候和關心。
Jimeno努力在衣服中拿出筆來,為的都是寫一句我愛你。

這一夜生死浩劫,需要學習的又豈止珍惜生命?
我們活在同一空間,就算走同一條路,但都無法預計下一秒的事情。

人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裡,太慣於壓抑情緒,總無法排解。
像Mcloughlln的妻子一樣,裝出一張安然的臉,內心卻快要崩潰。
然而,直到最後與陌生人擁抱時,終於哭起來。

如果可以的話,閒時對你愛的人說句我愛你,或者給他一個擁抱。
這比一切更窩心和直接。


“We saw the human being.”
“People taking care of each other, for no reason”
海陸軍一角,把人性的真善美推得更高。

所以,我們仍相信世界是有希望。
因為總有一個這樣的人,提醒著我們活著就是希望。

要從頹桓敗瓦中走出來,首先要的是相信和堅持。
相信自己的力量,堅持活下去的信念。

老土?
不打緊。

2006年10月9日 星期一

《死亡魔法》“Are you watching closely?”


《凶心人》導演再一次,近乎完美地展現起承轉合的魔力。 當然,這並非一般典型荷里活式的魔法片。

“Are you watching closely?”
不?你希望看得破嗎?

就算你仔細地看,你都未必看得到,因為你根本不想看到。 可以解釋的魔術,就失去了本身的價值。

就如一開始,結局就放在你眼前,你可以了解的又有幾多?

愛恨情仇總說不清,誰是誰非?

當觀眾越踩越深,越容易忽略周遭的蛛絲馬跡。
“It’s a part of me…”。
角色之間緊扣又複雜的關係,把事情逐層推上。

其實,只要細心想想,你就明白箇中巧妙之處。

表演魔法的三大要訣:
The ledge, the turn, the prestige

然而,「沒有人關心被困的是誰……」
觀眾側重的只是在最後(驚天動地),成功了才拍掌的。

現實,就是如此。
人關心的,只有結果。

一旦失手,變不到,變不走……
戲法原本有多厲害,都是失敗。

兩個魔術師都越走越歪,但卻各有懷抱。
然而,兩人都是孤獨的。

普通人:”no tricks, no lie, no secret”;
魔術師:”secret is my life”。

那麼,窮一輩子不斷追求、超越,為的是什麼?
這也是電影最終問的問題。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那算得上成功嗎?
當魔術擁有其他精神層面的負擔,不再純粹地給予娛樂,那還算得上成功嗎?

又其實,這還是魔術嗎?

最終,電影會給予一個你想要的答案。
不說太多,自有分曉。

2006年10月8日 星期日

HKAFF 2006 -《花之武者》化憂為喜


沒有《這麼遠,那麼近》的沉重,也沒有《誰知赤子心》那份悲涼。
今回,是傳統與現實的爭扎:

武士的精神,還可/應該保存嗎?
還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有誰想到,這個武士的劍道會如此不濟?
同行說他窩囊,不教武劍,只教寫字。

「櫻花極致在於殘,武士極致在於死。」
但櫻花優雅地墮落,因為明年又會花開。

縱然武士猶如櫻花一樣,但人的生命卻無法再續。
究竟,現世代還有沒有必要,把世襲的仇怨延續下去?

武士也有自己的家,也有社會的掣肘,怎可下下視死如歸,無牽無掛?
調子隨著主角參透著人生的點滴,由嚴肅轉為輕鬆,化悲為喜。

在這個貧民窟裡,有著很多不同的人。
但這個小社區中,有著很深厚很重的感情。

耳濡目染下,原來報仇都不太重要。
結果,他選擇了演這一場戲,中止兩難的局面。

那相當滑稽之餘,其實這個答案更為完滿。
這個自圓其說,來得相當漂亮。

他選擇教育下一代為己任,包括仇人的兒子。
人受教育後,至少可明辯是非,不再麻木地為報仇而報仇。

就如當年爸爸教他的棋子一樣實際。
其實,每個人都有他本身的長處。

何不忠於自己,走你想走的路?

2006年10月5日 星期四

《絕望真相》WAKE UP


“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e
don’t know.”
對,以上的一切我們都知道的。
但可曾想過,如何去挽救,如何化危為機? 抑或,你根本一直忽略事情的嚴重性? 從來,都不認為眼前的景象有甚麼問題?

戈爾──
曾經滄海(佛羅里達州一役),兜兜轉轉,還是重返環保的路上。 電影以戈爾的人生觀的轉變,貫穿講座的內容。

不是大起大落的情節,而是最現實的真相。
真相,比一切來得更具震撼力。

「除了反恐之餘,我們還有甚麼可做?」
當還在殺個片甲不留時,有否想過自己踏著的土地快要淹沒?

不斷爭名奪利,卻從沒想個為這個「家」做點甚麼(連Kyoto Accord都未簽)
,實在捨本逐末。

人們把既有的一切(資源),視為理所當然。
繼續無日無天的浪費,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好,冰川破裂,無法折射90%的熱力,海洋照單全收;
冰川破裂後,北極熊溺斃;
全球水位上升,沿岸地區的人民會怎樣;

不止是美國人的事,北京、上海都會發生,這是全球化的問題。
你還記得,歐洲的熱浪死了幾多人嗎?最熱的溫度都出現在幾時?
一年多個風暴會有多恐怖嗎?

以上所說的,電影中呈現的片段和數據,全部都是近年的。
可怕嗎?

當你在埋怨十月的天氣還熱得像火爐時,你有否想過問題有幾嚴重?
當你眼見世界各地名勝風光不再時,你有否想過背後的因由?

電影的促成,是為了盡快喚醒人們沉睡了的警覺──
其實,這已經是最後的警告。

香港近年盛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以人為本,以下一代也可擁有足夠的資源為大前提。

但隨了重建舊區,拆卸歷史性建築物(灣仔街市);
近期只見口號和片面功夫的藍天行動外,還作了些甚麼?

“We will do that tomorrow.”
但我們還有幾多個明天?

問題早已逼在眉睫,講座以用青蛙喻人,說明就因人習慣了周遭的環境,
就難以感覺其變化,結果地球早已在水深火熱中。

不能再視以不見,不要再坐以待斃。
“Everyone can made choice to choose, the solution are on our hands.”

HEY!WAKE UP AND DO THIS 10 THING!!!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HKAFF 2006 -《花樣奇緣》穿梭於地獄的天使

被出賣、淪為骨女、受虐、與家人反目、成殺人犯……
很可悲?
不。


一生都無法得到愛,有甚麼比起如此更可悲?

然而,電影無論海報和名字,都包裝得相當色彩繽紛。
沒有哭哭啼啼,肝腸寸斷;反而載歌載舞……

但其實,我笑不出。
反而,越看越悲傷淒涼。

由第三者閱讀她的人生,來得較為中肯,亦引發不少懸念。

「她的一生是毫無意義的。」
究竟怎樣的人生會叫做毫無意義?
淪落和卑微,是否等同無意義?

由兒時開始,她得不到家人的愛。
那個招牌動作,為的都是愛。
就算,是憐憫也好。

可笑嗎?

是否但凡她遇上的,都是錯?
不是捱打,就是無法善終。

但她仍無條件去愛,寧願一起墮落入地獄,總好過一個人。

渴求被愛,是錯?愛得太深太重,是錯?
每次傾巢而出愛過後,卻如此慘淡收場。

她選擇以唱歌宣洩,所有所有的悲傷,都以歌曲帶過。
“Happy Wednesdays”, “What is a life”……
無論快樂與否,曲調都彷彿輕輕地安撫心靈。

是宿命?
還是人總不善於處理和表達個人的情感?
爸爸如是;愛人如是。
永遠到錯失了才明暸;怕被受傷害,結果先去傷害愛人。
「原諒我生於世上。」怎麼連生存都有愧於誰?
結果,她不信人,她不愛人 。
呈願盲目崇拜偶像,自暴自棄,既然不被愛,就連自己都不愛了。

直到最後她握緊希望(名片),卻還是遭逢厄運。
不斷地滿懷希望,命運卻每每與她對抗。

她還是強顏歡笑地去面對。
但其實笑容越深,越恐怖。

那種樂觀,過份得令人驚訝。
究竟牽起的嘴角,背負著幾多的傷痛?

大抵,生不如死,死又死不去。
但覺畫面越五光十色,越顯得抽離。

當我們旁觀這一切時,她亦步進天堂。
天堂有幾遠?

天堂就存活於愛與被愛當中。
只要兩者獲得認知和平衡,地獄根本不存在。

天堂與地獄,你在哪兒?


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HKAF 2006 - 《大狗民》堆出你的膠樽山


「我們尋找失物,未必每次都如願,但有時它會自己找上門。」
故事就由一個沒有夢想的男人,尋找食指開始。

雖則沒大起大落,又看似相當怪誕離譜,但其實頗具閱讀性。

理想。

食指的錯配,提醒了他不再原地踏步。
這一種錯配,何常不是人與環境的微妙關係?

當他遇上心目中的女神,為她(理想)不吃飯,不睡覺,轉工再轉工。
女神卻日日拿著白皮書,希望終有一天解開當中謎團。
她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她為她的理想堆出一座膠樽山,在上爬啊爬。

另外,忠心電單車鬼,死後仍堅持工作。
其實,平凡普通的人,都總有著他的使命和崗位。
他的理想,就是工作。

一反常態,熊仔極酷好食煙。
他深愛主人,卻又一次一次被拋棄。

直到最後,他們透過電話相宿相棲。
其實,人與人之間總有一套相處的方式。

可悲的是,怎麼我們的傾訴對象只剩餘熊仔?

導演把這一切影像實在化和誇大化,有趣之餘又令人會心微笑。

然而,有時窮一輩子起追也好,才發現往往是一廂情願。
白皮書,並不是甚麼奇珍異寶。

或者,就如海報所說,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座膠樽山(夢想),理想使人望高處。
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樣,有沒有尾巴都好。

城市瞬息萬變,重要的是你能否把握機會,堆一個你的膠樽山。
幾高幾大都無所謂,是屬於你的便行了。

2006年9月30日 星期六

《浮花》活色生香


女人,真的可愛到不得了。

眾女主角演來揮灑自如,簡直活色生香。
誰說女人不可獨立運作?

男人壞,就不愛。
男人太壞,便乾脆把他埋掉。

原來,沒有男人,都沒甚麼大不了的。
女人,是可以撐起半邊天的。

自給自足,挺起胸膛,明天還會繼續,撐下去。

然而,「每個人都有做不完的事,甚至做到一塌糊塗。」
母親的回歸,是愛的延續和重生。

不追求軀體上的完整與聖潔,著重的是心靈的修補。
女兒高唱著兒時的曲調,哭泣中充斥著懷疑和懷念。

直到,她與媽媽相遇。

這一次,流過的是逐漸的明白、了解和體諒。
內心深處的空洞,終於被填補了。

而媽媽,也繼續以她的「姿態」去填補別人的或缺。
伴著無法被愛的人,走完最後的路程。

每個人,仍然有她做不完的事。`

本來,死亡在此是孤獨的(就如開首一幕自己打理自己墓碑一幕),但後來死亡卻變得如此安穩。

一切,就在歡笑中平靜地變得理所當然。


2006年9月29日 星期五

《Tsotsi》從對照中重生與成長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和發現的旅程。
電影的力度,就是成功把男孩於心理上的拉据真實展現。

錢,可以解決一切。
只要你付得起錢,生命只不過是一堆銀碼。

對在貧民區長大的孩子來說,錢才是最有價值的。

還未搞得清生活是什麼的一回事前,現實已向他招手。
童年,並不是天真和快樂,莫講甚麼愛和家庭。

究竟父母的角色和崗位是甚麼,他一曉不通。
媽媽,連伸手觸及都不能。
爸爸,殘暴地把狗踢斷骨。

就是如此,真實又可怕。

結果,他選擇出走,而由那天開始,一切已經無法回頭。
從此,他選擇先發制人,保護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當每天都活在危機當中,鎗理所當然地成了生存的工具。
從此而來的保護,才最實在安全。

搶劫還是殺人,都不過為了活下去。
現實就是如此,死亡?早已司空見慣。

怪,只怪你運氣不好。

他以鎗逼使人屈服,以暴力保護自己。
這是唯一的表達方式。

「你活得像隻狗,你還要活下去?」

由懷疑到暗生認同,老人的出現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開始,他嘗試了解生命為何物,留意周遭的一切。

他,為他帶來另一個看透世情的設入點。

矛盾和複雜的心態,隨著嬰兒逐漸曝光。

他經常強調孩子是他的,把孩子命名為David,說穿了還不是一份希望的投射,身份的假轉移。

關顧背後,某程度上是一份自憐。
嬰兒,彌補和修整的正正是他過去內心的或缺。

慢慢,他變得有良知和人性。
慢慢,他懂得用鎗以外的與人溝通。

世界,從未如如此遼闊。

導演沒有刻意勾劃貧富區,而嬰兒爸爸一角,也比誰更諒解和冷靜。
但世俗(如警察) 非黑即白的規條,根本未曾了解過這國度。

是背景和教育的分別?

他倆的「重生」,正正就是答案。

一天,只要我們肯放下某些偏執和成見,人與人之間只不過是咫尺之距。

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HKAFF 2006 -《Tonko Zombie》笑談人生


咬到頭破血流,下下拳拳到肉……
暴力血腥?絕對不算(比起佐藤前作,實在小兒科)。

暫且撇開以上不講,始乎喪屍背後,別有用心。

首先,兩個喜愛柔術的人,努力不停練習。
然後,被遺棄或已死者復活,變成喪屍復仇。

多得mitsuo一身好武功,成功脫離。
但結果,mitsuo不幸被咬。

這個英雄主義的人物,最後跳河自盡。
臨死前,拋下一句“life means farewell.”,灑脫毫爽;
死後,又黎”live by your own stealth.” ,可謂當頭捧喝。

喪屍橫行後,有錢人建立起自己的金字塔;
而低下階層的只好淪為奴隸(如人手供應電力),任勞任怨。

而有錢人繼續他們窮奢極侈的生活,娛樂的是人與喪屍(人)互相撕殺。
任何一方,被狠狠地打,打又打不死,就可滿足他們折磨別人的心態。

真假不重要,最重要耐看。
淪陷至此,可能就如主持所說”they’re below under stress.”

而壓力轉化的不是能量,而是戾氣。
可能,真的有一天,貧富懸殊,會嚴重如眼前的。

然而,大家都被困於自己築起的圍牆內。
行多步都怕,其實人人都貪生怕死。

“Go to Russia and be a strong man.”
Russia是南方又好北方也好,其實象徵的正正是一片樂土和生機。

只要誰夠膽衝出圍牆,就能到達。
而mitsuo的結局,荒唐得來又好現實。

其實,人生有時就是如此荒謬抵死,分別在於你以悲或喜去看。
以喜劇角度出發,其實it’s not a big deal。

2006年9月23日 星期六

《相思光年》披上外星糖衣的愛


乍看下,這是一個光怪陸離的故事。
一個外星人與地球人相遇上,大約就像一種人鬼殊途的宿命。

再看,劇情似層相識。
兩小無猜的愛情,一直愛得盲目,死心塌地,不離不棄。

就算這段愛情註定是一場宿命,都要走下去。

披上外星的糖衣後,令其比起過去摧淚的公式,來得新鮮輕鬆一點。

兩人有共同的語言、信念,彷彿對方以外的都不重要。
兩人相遇的時光越短,越懂如何掌握一分一秒。

幸好愛得再死心眼,都沒有時時刻刻摧淚;
兩人的愛也直接了當,沒有太多枝節。

只是,仍然逃不開悲劇的命運。

「這是界線,不能越過。」
女主角口邊總掛著此話,令這場宿命更似命中註定。

這段感情太多愛,太多虧欠,走得太痛。
或者,無法善終的愛情,就如他在圓形的麥田圈上跑一樣,見得到,但永遠無法走到盡頭。

其實,他永遠不超越這界線,就永遠都趕不上這列車,追不到她。

這種遺憾和悲劇性,相愛卻無法一起……
這個外星糖衣披得漂亮卻流於表面。

其實,此類韓片何時才可從死別中走出來,擺脫宿命?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快樂的終結

早前的《歌舞廳的最後一夜》是由終結到延續; 而今回說的是如何由延續到終結。 根據真實節目《原野良伴》寫成的《晴》,寫實且充滿著懷舊的味道。 那是一段屬於Fitzgerald Theatre的日子/時代。

那時有真人演釋的廣告,把牌子歌詠一番,然後鏗鏘朗讀;
還有難得的Live band show,這令人想起早前的《人間定格》。

雖然直到今時今日,電腦已經取替了以上種種。

但眾人之間的那份感情,無法言喻,卻又活像一個大家庭。

畢竟,天下無不散之延席。
最後的一夜,沒有哭哭啼啼,沒有要生要死。

反而,這一份舊時代的懷念,滲著一種世故的態度。

“No bad news, it will go away.”
“Every show is the last show.”

說的是「既來之,則安之。」。
以樂觀的角度反襯這個時代的終結,和處之泰然的人生觀,看得人豁然開朗。

笑聲中,我們都一同在懷念和感嘆。
然而,這段共同的經歷,可以很個人的。

你又想起些甚麼?

HKAFF 2006 -《慾望的謊容》慾望的延續和真相

不寒而慄的,不是一幕幕整容的畫面,而是那當中那份竭斯底理的瘋狂。 金基德今回以整容為題材,較以往通俗大眾,直接易明。 乍看下和一向的作風截然不同,其實不然。

導演在接近崩潰的邊緣,借用雕塑的形態,再次呈現了一種極端的愛戀。

雖則整容在韓國相當普遍,但今次不是為美……
女孩為怕男孩生厭,決心蛻變成另一個人。

新的臉新的身份,新的愛情。
愛要扭曲成完全的佔有,就必須徹底掌握對方,包括行為與思想。
結果,她選擇以陌生的軀體,熟悉地駕馭這段愛情。

然而,越走越歪。
在窮途末路中,但覺臉容改變後,我非我,也非他人。
以新的身份得到的愛情,又不實在。

最後,自我價值都毀滅。
以為一切運籌帷幄,卻發現佔有過後,更痛更悲傷。

兜兜轉轉,他愛的還是從前的自己。
其實,當初這段愛情欠缺了信任和滿足,多了不安份和慾念。

電影成功呈現現代男女間愛情,盲目又脆弱。
究竟,怎樣才算得上愛?

結果,男孩的回應已是答案。

直至,悲劇和犧牲後才驚覺如何去愛。
可惜,太遲。

戲中多次出現的雕塑,其實正正就是這段愛的寫照。
由刻意營造一刻開始,就如潮漲般,沒法回頭。

最後,(雕塑)所擁抱的不過是自己。
一切一切是否為了報復?

然而,一切只不過是一個循環,就如潮漲潮退般自然。
最後的一幕,破落在地上的,正正就是自己。

根本,誰都不懂得愛。

2006年9月16日 星期六

《The Devil Wears Prada》通俗怡人

以紐約為背景的《The Devil Wears Prada》,終於從書本中跳出來。 由《Sex And The City》導演執導,他鏡頭下的紐約總多姿多采,富節奏感,深具具時代氣息。


由Meryl Streep飾演Miranda,從容不迫的演技,既壓場又具氣派。
有人說她不夠惡魔,不夠心狠手辣。

的確,比起書本中Andy主觀所描述的不一。

但電影以客觀的角度設入,卻使靈魂人物Miranda立體浮現又具深度。
比起同類電影為求忠於原著,搬字過紙,這個魔鬼更可取更耐看。

而 Andy一角始乎相當適合Anne,同樣是小人物大改變,又有大變身的情節。變身前變身後的趣味,挾著點點《走佬俏公主》的味道,舉手頭足生動活潑。

電影能充份掌握角色的定位,人物間關係上情感轉變和距離,使其有所成長。
Andy最後和Emily一話,落落大方之餘,也消除怨恨;
兩位女主角由看不起,到相互欣賞,同情憐憫,令人感動又窩心。

而對於具戲劇性的商業社會和個人理想的取捨,似乎略遜一籌。
如能再加以描述Andy從兩者之間的爭扎和心態上的轉變。
可加以發揮由力爭上游後,突然抽身離去一環,效果應會更完整。

然而,作為一套輕鬆喜劇小品,其實已相當不俗。

2006年9月10日 星期日

《情留戀屋》太完整的收結


自從《八月照相館》和《觸不到的戀人》後,已很少接觸韓片。
對《觸》,我是有特別偏好的。

湖邊的小屋,誇越時空的愛情,總滲著悲傷的調子。
今回美版的《情留戀屋》,仍然保留浪漫的情懷,少了悲劇性,多了戲劇性。

《觸》側重的是兩人愛情的進程;
而《情》劇情來得多掣肘多衝突,始乎不滿足只於信件上的對話。

當中如兩人不斷偶遇,互生情愫,未免太刻意。
純粹的愛情,變得複雜又多變。

相信是電影背景的問題,顯得兩條公式截然不同。
今回,電影對二人的心理和背景卻較為深入。

“The next will be better.”
“Everyone keep the distance.”

現代都市人,學會保護自己過後,總無法安然打開心屝。
情況就如《Crash》一樣,怕受傷怕接觸,舉步為艱。
不懂珍惜把握,結果錯失太多。

的確,總惹人共鳴。

然而,只要你相信“Feeling is real.”,就可從自憐中跳脫重生。
又或者換個角度,你相信,愛情就在眼前。

愛情無法得以善終,究竟是時間不對,天意難違,還是心態問題?
如果性格改變命運,愛情就需要兩者互相磨合改變必然的。

但如把愛情獨立於外,《觸》的成功是那份悲慟和感染力。
而如刻意化悲為喜,說明命中註定的話,如此愛情還算不算浪漫淒美?

如果配合公式而言,還算合理。
為戀人畫上的句號,是否太完整?

2006年9月3日 星期日

香港國際電影節2006 -《伊莎貝拉》尋找與連繫


在這段無意的相認之旅中,是重新認識對方,還是更勇於面對自己,
包括過去與現在,一場自我追逐的遊戲。

就在過去與現在交織,彌補和締造未來。
是漫長的,但這一刻卻是永恆。

屬於這一刻的,只有他倆才明暸。
爆樽的一場,溫和地溶化了暴力。

一切一切,只會屬於他們。
那個秘密,他會好好地守下去。

錯誤地,他得到了重生。

導演又再用他熟悉的說故事手法,簡略的片段穿梭當中,然後一氣呵成地連續。

然而,他們感情細得可穿梭窄巷中。

可惜,這份情有點不名所以。
是誰戀著誰,是救瀆還是贖罪?

此乎當中並沒有一個定位,實在有點無所適從。
但在那美化的鏡頭下,除了那些別人的影子外,也有一種被拉長的無助感。

在這人生路上,始乎不由自主,但一切卻又握於手中。
昨日種下的,就算最後變成枯枝,也算是一個結果。

無助的就是我們從來忘記我們種下過什麼。

畢竟,人與人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是連年日也解不開的。

伊莎貝拉,就是一份提醒,包含的是一份連繫。

你又找到你的伊莎貝拉嗎?


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藉著歌聲說愛你》宿命延續的傳奇人生


喜歡Bobby Darin 的朋友,你看得感動開心嗎?

刪減了他早年在Pocono的生活;
沒有他與Connie Francis的浪漫情史;
少了與Don Kirshner合作曲詞的部份……

似與不似,夠與不夠,見仁見智。

然而,故事脈絡明確,明快流暢。

由永久心臟病開始……
童年引領自己重新經歷,記起一生的起伏。

回味人生,該如何說起?

戲中戲,可豐富想像,更回應年老問題。

“Just tell the truth, never go wrong with the truth.”
就是此信念,學習相信事實,相信自己。

醫生斷定死亡將致,音樂卻喚醒了他。
相信自己的天份,努力學習。

結果,他活下去。
寫下一手一手不朽名作,“Splish Splash”, “Dream Lover”

“Everybody know who you are, but you keep walking.”
他不甘於原定踏步,不甘於只焗限於某市場。

於是,他比人做得更多更落力。
愛情,同樣。

她的出現,豐富了他的生命。
他倆產生的對照作用,也令他看清自己。

所有所有,都是自己盡力爭取。
他總比人行快一步,走在尖端。

然而,世事不會如常。
戲劇性的情節,每天都在發生。

接受與否,又是另一回事。
結果,他藏起自己。

當他復出時,人們已經無法理解「他」。

質疑和否定,無法拿涅個人的核心價值。
直至,抓緊政治的題材。

成功的人,總會求變。
舞台上,總是多采多姿。

“People hear what they see.”
終於找到人和音樂的化學作用,何時何地都可激動人心。

低潮還是高潮期,他也是屬於音樂的大舞台。
當他離開時,只不過是宿命光榮終結。

音樂,仍在。
他,猶在。

2006年8月27日 星期日

Summer Pops 2006 -《快餐帝國》垃圾.再續


去年一套《super size me》有否反了你的胃?
今年一套《快餐帝國》野心更大,始乎想宰掉你的良心。

電影以三線發展,在較後部份才重整脈絡。

由發現大腸幹菌超標開始,到遠赴工場親自查明……
我們看到的是偽真相。

當所有人都知道真相,卻不停去掩飾時,一個人的力量,還有多大?
真相曝光,利益層面上來說,根本兩敗俱相。

而且,真相背負的代價太大太多,無法預料。

電影不著力描寫快餐文化和人的關係,反而集中火力於其根源上。
也沒有過於主觀的評論,呈現的工場已經是答案。

另一方面,墨西哥黑工的情況嚴重。
為了較高的薪酬,冒險離鄉背井。

嚴重工傷,都不過是平常事。
然而,卻怨不得誰。

景況相當悲涼,真實會否如此?
但眾所周知,黑工充斥著整個美國。

早已由不見得光變成公開的秘密。

眼前的,還請閣下自行判斷。

學生明知真相殘酷,勢要抗爭到底。
幾個學生的力量,怎能與商界抗衡。

學生,代表著的就是世界上弱小的一群。
是環保份子,是鼓吹健康飲食的新世代也好。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牛隻卻受基因食物控制,寧願被宰掉,都不願走(追求自由)。
其實,人還不是受制於快餐中。

是垃圾,還是要食。

最終,黑工繼續來,快餐漸趨盛世。

你我都明知真相,只是選擇妥協還是力抗。
抗爭是無日無天的,如你我都不反抗,帝國將會速成。

垃圾帝國。

2006年8月26日 星期六

《聯合93》有尊嚴地面對


如果你是美國人,你還想提起911嗎?
然而,電視繼續說,傷口仍在痛。

電影,終於拍成。
導演特意於平凡的臉孔挑選演員;
讓演員與死者家人會面,聽取最後的聲音;
演員們擁有死者的檔案,包含性格、喜好、特徵。

如被訪者費爾特言,要講就要有尊嚴地講。

因為尊嚴,他們也選擇不再坐以待斃。
橫豎或要同歸於盡,倒不如站起來反抗。

視死如歸前,我愛你是最真誠的。
此時此刻,人才記起愛。

人與人之間,電影與人之間,離不開這份感通。

彷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重整著事情的來龍去脈。
就算你了解事情的發展,但當耳聞目睹時,又是另一回事。

當飛機撞世貿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電影又再一次深化及擴大事情的根本。
如果說民航局等人無法及時伸而緩手,同樣我們也束手無策。

再一次,目擊一切卻又無能為力。
震撼不但來自事情的本身,也來自咫尺之距的無助。

當他們落力爭取存活的機會時,也同時體驗人潛在的力量。
事情,未必是你想像中那麼壞。

抗爭過後,雖敗猶榮。
犧牲,成就了的不只是生命。

其實,越真越痛,越痛越需面對。
正面,堂堂正正地面對。

《毒蛇客機》另一種希望


早陣子有《長途嚇機》及《高凶三萬尺》,今回玩蛇。
相信電影未上正場,其新聞卻每天新鮮送上。

影迷精心製造的海報、歌曲、短片,都在網上高度流傳。

電影如一貫類型片般,娛樂性豐富,打不死人物相當突出。
當蛇兇群出洞時,導演又不留情面地把人性表露。

不是互助互愛,而是走為上將。
踩爆耳、拋狗等,無不從自身利益出發。

荒唐卻真實。

轉過頭,空姐又犧牲自己,拯救嬰兒。
那邊廂,小朋友又被救回。

下一代,是否有某層面的象徵意義?

而今回機上有的是常識,少了很多的巧合(醫生/飛機師/專家等),人與環境的關係顯得較為寫實和密切(沒有太不合情理)。

結果,飛機安全著陸,原因也玩味十足。
經過一輪與蛇困獸激戰,相信你你也會共同高呼萬歲吧,而不會查證其可能性。

如果說《聯合93》來得嚴肅,《毒蛇客機》卻是迴然不同之作……
兩者,本應難以相題並論。

人對動物、人對人,畢竟還有段距離。

但如果當作這是一個期盼,一個消極的轉化……
卻又未嘗不可。

2006年8月23日 星期三

Summer Pops 2006 - 《無厘頭森林之第一次接觸》你頂得順冇?

當我踏出戲院的一刻,朋友一臉沮喪和呆滯的樣子,是我預料到的……


看完這些圖片,可愛嗎?

看完這個關係圖,夠複雜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正面的話,你可以繼續看下去。

看過《鯊皮男與蜜桃女》的朋友,都領教過石井克人的思維模式。
但今趟,卻是另一種日本式的「喜」劇。

電影沒有可識別的劇本,沒有實實在在的內容。
導演花了大量的篇幅於幾個白日夢中,發展超現實主義的情節。

150分鐘的官能刺激,一你會相當興奮又開心;一你會煩躁不安恨透;一你會心情低落沮喪不安。

畢竟,它帶出來的感覺都很個人和主觀的。

然而,請不要嘗試以理智去剖析/解釋/註釋。
不然,你會錯過很多很多,而電影也失去本身的意義。

《Funky Forest─The First Contact》──
既然說得第一次接觸,又豈會只是幾段狂想就完事?
那些無厘頭、身體異常生(怪)物,與人交合的情節,再把電影推向極端。

如果你有看過明和電機,就不會深究它們的作用和價值。
“It’s cool.”

Guitar Brothers、Homeroom、三個胡說八道的女孩、師生戀……
在三分鐘中場休息時,不彷放心抖抖,等待更更精彩的。

你會發現我們存活的世界太實在,生活太刻版。

一切可以看得很複雜,但其實很簡單。

2006年8月20日 星期日

《狼羊物語》久違了的純真

由動漫的優先場到正場,也只有粵語配音版。 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坦白說,我真的受不了那樣詼諧趣怪的演釋。 幸好,終於等到原裝配音版。

「因為人類世界中我們看似敵人的人,只要心可以溝通到……」
狼羊對立的身份,卻成功擺脫一切並肩而行,就是建基於最純粹的友誼上。

電影開端刻意安排兩者摸黑遇上,跨越障礙(身份),從心出發摸索對方(共通點)。
暫忘身份過後,沒有了忌諱與猜度,得到的是難得的共嗚。

戲劇性之餘,也意味深長。
及後越見人性化的演釋,開闢更大的想像空間。

狼仍如童話般愛說謊,是為自尊或自我保護也好,卻漸漸被羊感化/同化。
情況大慨如人一樣,爾虞我詐外,驀然發現世上還有好人。

在弱肉強食的定律中,本是以最純粹在生理(食物)層面上的爭扎。
但經人為過後,狼羊也沒有麻木地以定律去區分、捨棄或利用對方。

真正交心過後,溝通已回歸心靈的層面。
而最可取的是這典型患難與共的情節上,流露的是一份不可能的純真。

豁出去不顧一切,那份忠義的情懷,懶理世俗的規條和眼光,為的是成就這份難能可貴的友誼。

但人類世界中,充斥的是更複雜的利慾分爭,愛恨情仇,如此理想化的章節,我們早已遺忘了。

或者,曾經幻想過的,但過後卻只好回歸現實。
而那所謂的適者生存之道,就是不與俗世抗衡。

結尾那森林,或者就是一份對理想國度的追求和響往。
但狼卻突然失憶,看得觀眾焦急煩躁不安。

生怕得到美好國度後,卻無法生存,更無法與人共享。
怕,夢會就此破滅。

結果,誰都沒有忘卻暴風雨的晚上,得以圓夢。

或者,你我也曾/現處於失憶的狀態,但願有天不用摸黑,也可以心待之。

2006年8月10日 星期四

《魔蟲口入》嘔心不足


以嘔心核突作招來的《魔蟲口入》,看罷原來不外如是。

故事講述男主角途經森林時,被怪蟲入侵,變成怪物。
過程相當快,如能慢慢加插特徵或先兆,會較自然。

唯一特別之處是蟲間有共通的思想,可互相感應,均擁有男主角的回憶。

只要蟲一入口,就會被操控。
整個市鎮一夜間,如死城一樣。

情況和一眾喪屍片無異,只是主角變了蟲子。
同樣會侵襲人類(放蟲),同樣無人救援,

說嘔心,只是幾個爆蟲、爆頭的鏡頭,根本去得不夠盡。蟲的像真度雖高,但變化不多,大並不代表嘔心。;說驚嚇,公式化的橋段,情節熟口熟面,還有甚麼驚奇可言?

說到底,主線的劇情乏力支撐,枯燥乏悶,甚至有點胡鬧。

其實,用蟲為主角的片種不多,發揮空間亦相當大。
如《兇群出洞》般以大量老鼠與人作招來,效果卻相當不俗。

唯望下次同類電影懂得好好運用,添加其他的可能性。

2006年7月30日 星期日

《HELL》殊途同歸的愛與恨


如果人生就如萬花筒一樣多姿多采的話……
同樣,一切也在轉動中開始與終結。

每一個圖案,都是互相牽連和緊扣的。
三姊妹,相同的童年,拼湊出不同的人生。

童年有所或缺,成年後轉化為另一種虛空。

蘇菲的丈夫有外遇;安妮錯愛年長的教授;莎蓮卻以為得到愛。
結果,三人都撲空了。

三個看似獨立的故事,其實正不斷互相呼應著。

蘇菲丈夫的愛,無法再效忠一人,是背叛。
而新歡和舊愛中,同樣存在欺騙。

結果,誰都沒法騙到誰。
當愛情的憧憬一破滅,時光再美好,都只是泡影。

不忠的愛情,最終還不是兩敗俱傷。
結果,連自己都毀掉。

電影中深沉的圓柱形酒店,充份表現了那份無助和黑暗。
兜兜轉轉,答案還是一樣。

安妮卻甘願於不忠中獲得愛情。
愛得離經叛道,還不是愛。

只要真心付出過,理應無怨無悔。
她等待他回頭。

然而,他選擇了家庭。
他了解,他玩不起這場遊戲。

他明白,他必須為婚姻負責。
他背叛過但知錯了,是否應該獲得重生?

而她仍相信當日的承諾,她亦看見相中的他們是如此快樂。
究竟當中的愛是真心還是衝動?
她逼著他回答。

苦苦等待的,除背負了第三者之名外,彷彿只有點滴的回憶。

曾經,她挑戰過這段愛情。
快樂過痛苦過,結果卻比失去更遙遠。

他沒有給予答案,就靜靜地離開。
或者,每段愛情一開始就已經有答案。

瞞騙過後,還不是痛不欲生。

而當愛轉移落莎蓮身上,幻得幻失,看似相當神秘但有趣。
男子突然出現,像是為她平凡的人生加添色彩。

愛情,好像會隨之而來。
他,正守候著她的到來。

有甚麼比起曖昧的關係更令人期盼?

人生,突然充滿希望。
直到,她在他面前毫無保留地釋放自己時。

原來,只不過是一廂情願。
不是愛情,而是命運令他們相遇。

由訴說過去的一刻開始,三人已徹底聯繫起來。
直到,媽媽最後的一句「我從不後悔任何一件事。」

我們終於發現,每段愛情都是一脈相連。

當愛情敗壞了,自己卻困在情慾的籠子中,不肯離開,自欺欺人。
過去美好的時光,是養活垂死關係的飼料。

然而,當飼料用盡了,恨卻可讓自己存活下去。
當愛和恨相纏了,人顯得更神經質。

時而渴求,時而抗拒。

當不再需要,或怕被受傷害時,還會親手摧毀。
而且從不後悔,把傷害自己的人狠狠擊倒。
永遠把事實拒諸門外,就可快樂地活下去。

女人,愛和恨同樣都可以那樣狠。
其實,是誰綑著誰不放?

所謂的情獄,來自最不實在的愛情。
所謂的地獄,來自最真實的人生。

2006年7月19日 星期三

《Cars》 通用人生觀


“When you find yourself, in some far off place And it causes you, to rethink some things You start to sense, that slowly you 're becoming someone else And then you find yourself”

McQueen流落到舊小鎮,由抗拒到不捨,由年少氣盛到平和淡正,經歷的正是一個自我尋覓和成長的過程。

在公路上迷失,結果弄得一團糟的。
但一次的錯失,卻換來修正人生的機會。

那個被遺忘的小鎮風味濃厚,人情味重,純樸簡單。
從前,這裡是必經之路,熱鬧非常。

如今人們趕著路,不再兜大圈了,走的是高速公路。
時代,就這樣把這裡淹沒了。

從此,它在地圖上消失。
彷彿,風景再怡人,都是很久很久的事了。

車不再踏足此地,生意一落千丈。

然而,他們都以最正面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從不怨天尤人,只好好裝備自己,默默守候機會的來臨。

或者,現世代就是缺乏了這種能耐和價值觀。

回憶小鎖風光的一幕,讓人感觸良多。
尤其這個常說”送舊迎新”的年代(如市區重建),更甚。

從前,我們都不用追趕什麼。
「駕車(人生)本來就是一種享受。」

今天,每個人都來去匆匆,誰還願意留下,欣賞眼前的風光?
為了趕上時代的步伐,卻看不清沿途風光,看不到身邊的人和事。

我們都忽略周遭的一切,甚至連自我價值都刪除了。

很久很久,人與人忘了甚麼叫溝通。
城市越見繁榮,人卻越見冷漠。

或者,曾經誰也像McQueen一樣,以為一生可獨來獨往。
只要夠勇夠謀,就能獨自地活著。

如此,不可一世。

但究竟落力向上爬,得卻了名利外,還會擁有甚麼?
對於McQueen來說,洲際盃是榮耀和勝利,而勝利就是一切。

速度是勝利的關鍵;
“TO FIND YOUR BEAT”,卻是掌握人生的要訣。

懂得收放自如的,才會拐出最美的彎。
要不,只會撞得七勞八損。

“LIFE IS A JOUNERY, ENJOY THE TRIP.”
在小鎮的得著,是通用的。

動畫中成功塑造獨特的角色,溶合和匯聚了不同階層的車。
每架車,都有其專長,有自己的故事和背景。

以車影響車,角色有所成長之餘,湊效又窩心。

回憶小鎖風光的一幕,讓人感觸良多。

“We go through life, so sure of where we 're headed, And then we wind up lost, and it?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ve happened Sometimes when, you lose your way, it 's really just as well Because you find yourself, yea that 's when you find yourself”

2006年7月11日 星期二

《生命的飲歌》我們都找到了


如果我們都名成利就了,是否眼前的就等同快樂?
如果我們都累透時,重頭細看,兒時又是否只是避難所?

重返舊地,追尋同一夢想。
或者,再耀武揚威,都比不上當下的快樂時光。

滿足,來自夢想的基石──
創作開啟心屝的音樂。

從前除了音樂甚麼都不曉,現在回歸根本,重新開始。

開始,退後一步,接受接觸身邊的人和事。
開始,停下來,學著好好與人溝通相處。
開始,靜心細想,如何替他們尋回聲調(自己)。

繼續,尋夢。
以音樂去改變生命,只要傾聽跳動的拍子,誰都能跳躍高歌。
音樂包容了一切俗世的缺陷,令人變得完美完整。
同時,勾起了久違了至真至誠的人性。

他們快樂,所以他也很快樂。

而片中音樂此角色,往往令人笑中帶淚。

當被虐的女人在台上高唱她要活得自由時,我們也一同被感染了。
從前懦弱怕事,今天自信無比;
終於懂得善待自己,明白自己也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我們都被受感動,唯望她能掌握人生。

牧師因為所謂的「定罪」,而去傷害身邊的人,裝作甚麼都沒有發生過?
容不下。
結果牧師妻子出走的一幕,我們都明暸和支持。

「得失始終是自己的路。」
那麼何必太計較,太執著,硬要勒著自己不放?

或者,離開也是一種和平的擺脫。
於是,他們共同踏上追夢的路途。
並肩而行的,是一份相信自己,互相扶持的能量。

他引領他們不斷向前走。
然而,最後他卻在和音中靜靜離開了。

沒有渲染悲傷的調子,再不忍不捨,我們都明白:
在人生最後的旅程上,他們都一同經歷過,走過了。
這一章,來得精彩絢麗。

他安心地走了。
因為這裡每一個人,都找回自己的「音調」。

無悔,無憾。

2006年6月23日 星期五

《海神號》通用的反思




這是一場人類與大自然的抗爭。

不坐以待斃,就要拼命求生。

新的《海神號》是翻拍自《海神號歷險記》(改篇自書本),因捨棄了前身複雜的人物關係、外來援助多角度的敘述,節奏較明快。

只集中火力,描寫主角自行求生的經過,單一平凡。

但對於新一代,或未曾看過舊版的觀眾,相信亦較為直接易明。

然而,只要永遠不去辯駁,放下世事竟能如此巧合和幸運的話……典型災難片,當年今日仍然有它的價值和功用。

「福無從至,禍不單行。」

此是把災難帶來的恐懼和驚險,愈推愈高的公式。

危機四伏,人必須分秒必爭。

一個決定,已能主宰生死。

無人知曉下一秒會如何;無人保證門後是出路還是絕路。
但只要你相信,相信自己,相信身邊的人,誰說不可絕處逢生?

他們落力尋找出路,互相扶持,目標一致。

信奉的是一同求存的力量,力量大得把英雄主義、個人主義都覆蓋。

電影沒再太多著墨於愛情線,反而親情味來得重,父愛母愛兼備。同時,犧牲也是附屬品。

有人捨生取義,有人捨人求存。

而任何形式的犧牲,都有一定的價值和必然性的。

以生命影響生命,永遠是最直接和湊效的。

在感受官能刺激和震撼過後,應對提昇危機感起了積極的作用。

或者,我們也試想想──

當我們身處其中時,會否同樣爭扎求存,扭轉當前局勢;
還是會選擇自行了斷,早死早著?

人可以引發無限的力量,同時也愛限制自己的能力。

在日常中,兩種力量還可互相平衡;
在危機中,兩者相矛盾地抗衡。

誰勝誰負,誰可救自己逃出生天?

那就要看看你有多大的能耐。

2006年6月22日 星期四

IFF 2006 - 《One Man Up》另一種自由



兩段載然不同的人生,交織於悲觀層面上,本應殊途同歸;
結果,他們卻在生死邊緣上道別。

哥哥,由寂寂無名到萬人迷歌手;
弟弟,由不起眼到為人熟悉球星。

球星還是歌手也好,也會經歷這樣的高鋒。
然而,如從高鋒點被拋下,該如何是好?

力挽狂攔?
越挽越失救,越挽越失敗。

一去不復返的,豈止是事業?
太享受高高在上的感覺,結果永遠無法釋懷。

誰不想永遠站在高處,萬人景仰?
誰不想名成利就,事業愛情兩得意?

他倆都得到過,感受過。
分別的是誰懂得感恩,感激這一切。

弟弟把自己困在死胡同,最終連自己都埋葬;
哥哥學會從中活過來,才能真正的活下去。

原來,我們不是需要全世界的認同……
最重要的只是和自己交代。

哥哥把那份執著轉移到烹飪上,繼續把悲傷轉化為能量。
縱然最後他被囚禁,卻更見開懷。

其實,煮好一條魚與人分享,都是一種滿足。
所謂的自由,已昇華至把自己的心靈和靈魂釋放,到達豁達的境界。

在失敗失意時,請愛自己多一點。
再大起大落,一無所有,至少你還有你的愛。

沒有誰不好愛,只有誰不肯去愛。
世界沒有遺棄誰,只有你任意把自己糟蹋。

假以時日,你明白箇中之道,你也會感激眼前的一切。

《迷失女人心》94分鐘愛情哲理課


“Every saint has a past, every sinner has a future.” by a “Good Woman”.
究竟一個好的女人,定義是甚麼?
相夫教子,賢良淑德,專心一意善待愛人?




“I saw my chance, then I decided to take it.”
還是不計較世俗眼光,堅持自己一套愛的方式,勇敢去爭取自己的愛情?

前者還是後者?
兩者皆是。

這一課,從上流社會娓娓道來的婚姻和愛情,叫人拍案叫絕。
比喻獨到,對白精闢,情節有趣又窩心,選角一流。

除了最為人熟悉的Scarlett Johansson,不得不提Helen Hunt精彩的演出。
她成功演活了一隻穿梭於上流間的花蝴蝶,優悠典雅。

別人如何說三道四,趕盡殺絕也好,她仍然樂在其中,繼續享受愛情。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opens.”
不去怨天尤人,只相信愛仍在前方的人,其實比誰更能掌握愛情。

原來再傷風敗德,只不過為了尋找真正的愛。

或許,現世代的人就是欠了這份果斷和勇氣,令愛情難以完整實在。

結果,我們都抱怨得不到愛情。

如此,Tom Wilkinson的角色相當討好,愛得大方直接,坦誠而寬容。
了解接受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人更懂得去愛他。

最重要的是,他不理對方的前塵往事、不計她的來意,只要她愛便可。
如此懂得愛與被愛的男人,怎不教人傾心?

好的定義如此廣泛,斷不能每每以俗世的公式去審判。
她的好是不著跡的,是低調但高明的。

她為她撰下婚姻重要的一課;她替她揭開人生最美的一頁。
兩者如此息息相關,縱不能觸及彼此,卻又微妙地互相牽引著。

今後,人生依然燦爛。
但願,誰也更懂得去愛。

2006年6月17日 星期六

IFF 2006 -《如果我是你》錯有錯著




















每個人都擁有既定的人生。
每段人生都像有所欠缺。


從欠缺而來的孤單,不能排解,只顯得份外悲傷。

電影以輕鬆的調子,帶出多角度人與命運錯配的反思和傳釋。

擁有美滿家庭的,同樣擁有夢想,渴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夜夜笙歌的,有無窮無盡的慾望,渴求物質和金錢上的滿足;
富甲一方的,孤獨又鬱悶,渴求愛和心靈的慰藉。

但覺,人生並不完全。
營營役役,永遠只被困於框框中。

走不掉,跑不甩。
一輩子,大抵都是這樣嗎?

一個穿梭於三人品嘗晚飯的鏡頭,無限孤獨和空虛。
但覺,人生不應這樣;
但覺,如果我是某某……就好了。

機緣巧合下,三個截然不同的人,在沙灘上相遇,成功變奏出另一段人生。
三個人所渴求的一切,都得到滿足。

放棄自己的人生,成功獲取新生,就會永遠幸福快樂嗎?
逃離過去的責任和角色,就可從此逍遙自在嗎?

他以獨裁的方式管教子女;
他以玩樂的心態打理生意;
他以責任相待一夜情伴侶。

結果,變的只是身份,記憶和個性是跟隨靈魂永不磨滅的。
滿足了物質的私慾後,真正追尋的還是心靈上的完整。

錯誤地扭曲人生過後,更正確無誤地追尋所愛。
原來換個身份去看,就一目了然。

有時,人未免把自己放得太大太高,孤芬自賞,無法看得清身邊的人和事。
結果,只會糟蹋和錯失眼前的一切。
其實,只要肯退後一步,我們不曾發現擁有的往往比想像中多。

就如老闆一直都擁有秘書的愛,來得深厚又具情義。
轉折過後,他才明白“No more giving up”的真意義。

我們得明白人生總有所或缺,分別在於你能否於其中尋找、肯定且相信自身的價值和能力,從而活得快樂又知足。

斷不能每每放棄和埋怨,損人又不利己。

每段人生都有潛在的能量,關鍵是”Sooner or Later”。
然而,只要不斷努力向前走,Sooner or Later也好,人生同樣精彩。

命運與身份如何交錯都好,只要本質不變,一切還是如昔。
誰都無法摧毀那能量,只要你好好掌握,就能拼湊出最絢麗的章節。

從嬉笑怒罵中,三位主人翁引領我們了解生命的真締。

2006年6月7日 星期三

《鬼域》由恐懼極端中甦醒










導演成功地把遺忘的課題放大、極端化,從恐懼驚慄間警愓世人。雖然某些驚嚇位略嫌過份造作,但背後的慨念和意味,教人目不暇給,後半部份更見精彩。







首先,你要確實相信這個空間的一切。
你要明白每個人,每樣東西都擁有屬於它的空間。

就算是屬於你的,如果於既定的時光錯失了,就再也無法彌補。

一切就如摩天輪般,不停被創造與摧毀,循環不息。
想像過的,發生過的,都斷不能如粉筆字般被抹掉。

每一刻,被遺忘和丟棄的,都在此從天而降。
每一剎,被遺忘和丟棄的,隨時會灰飛煙滅。

是刻意或是隨意都好,它們都會流放於此。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破爛的、殘舊的、過時的,都遭逢同一命運。
然而,他們不甘心不明白,怎麼淪落於此?

「每個人都有他想忘記的東西。」
每一位都深明此道,只是不明怎麼偏偏要是自己。

由被孤立而來的仇恨,大得能把人毀掉。
如何不明所以,如何無法平息哀怨,都無法離開。

由降落的一刻開始,就註定屬於此地,根本無法回頭。

或者,這個看似恐怖的煉獄,才是他們最後的依歸;
或者,不用再日夜猜度別人真情假意,猙獰的一面,
再醜陋再惡毒,都會展現於面上。

至少,這處有一片屬於他們的天空。

然而,世人刻意忘本忘情的隨意,種下惡果。
怨不得誰。

怪,只怪你太習慣必然地擁有,然後理所當然地拋棄。
是否需要每人都要親身經歷那份哀慟,才會大徹大悟?
那未免太悲哀吧?

心愛時,我們自會珍而重之。
但不愛了,就如同廢物。

然而,只是一朵小花、一句問候,就已經足夠。
誰都辦得到,但怎麼總是記不起?

記得起,就不會走到如斯地步。

說穿了,在赤地異境中,縱能重拾回憶的碎片,都只是虛無的。

每一種形式的消失,都非永恆的。
轉瞬間,它就在你的時空消失。
然後,四分五裂地,流落於不同的時空。

所謂的灰飛煙滅,大抵都是一種現在和過去的轉移。

每個時空,都有其一套運轉的方式,一套法則。
只有屬於這裡的人,才會明暸。

惟獨遺忘與遺棄太容易,而兩者與人來得密切,一旦無法平衡,只會如結局一樣,作繭自縛。

無法抽身與排解,錯落於交錯的時空中。
誰都回不到去了。

2006年5月25日 星期四

《變種特攻:兩極爭霸》尋根與回歸根本



終於來到第三集。
的確,我已期待已久。

聽到戲名:兩極爭霸,似乎是尾聲嗎?
最終回,一切都會來個了斷?
然而,還是欲斷難斷?

電影以變種人解藥為中心,再以離世的珍發展多條支線。
但各人物如走馬燈般,未有更深層或情感發揮,略為輕描淡寫。

在連串目不暇給的特技外,未能深化人物的感情,提昇其衝突性。

縱然情節有點過於平鋪直敘,主角死得兒嬉倉猝,但勝在直接帶出更深一層的反思──刻意去改變既定的,是好是壞?

製造解藥,是真心給予變種人選擇自己命運;
還是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變異,美其名達到所謂的救瀆?

服過解藥,解決的是生理上而非心理上。
每個變種人都擁有獨特的技能,又怎能一時間廢掉武功?

如果他們是在水深火熱中,等候救援的一群……
那麼,利用科學把「敵人」大舉纖滅的人,就是始作俑者。

任何形式的抗爭,大多源自已別無他選的地步。

兩極勢力的抗衡的極,並不是黑白兩道的究極化,而是正反的極端思想──

個人而言,磁力王不見得比同類電影主腦邪惡,相信不是未夠形似,而是對於他的所作所為,某程度上令人暗生共鳴。

由上集人類的攻擊(研製令變種人致命的病毒),種下仇恨的禍根;
轉移至今集以同化代替纖滅(變種人解藥),來保護自身的利益。

人的劣性是自私的,總以自己為依歸,自取滅亡不足為奇。

現實,令磁力王不得不明白何謂適者生存,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於是,磁力王推崇遇佛殺佛,排除異己,獨領天下。

X-men卻成立學校,求同存異,望平衡兩邊的野心。
這個庇護所,維繫的正是一份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精神。
是逃避紛爭和歧視,還是早已正面回應?

前者以個人為中心;後者以整體出發。
最後,當然是戰士高唱勝利之歌。

然而,人類和變種人可以永遠共存嗎?
第三集的出現,深化了最根本的問題,「毛球」的崗位也給予我們一個答案。

但片尾埋下的伏線,似乎真的欲斷難斷。

2006年5月22日 星期一

以色列電影節2006 -《禁城之戀》封建下的取捨


今天,自由愛戀,男女追求平等是普遍不過的。
可是,在猶太人中,卻是遙不可及的事。

一對姊妹,同樣面對教律的伽鎖,面對婚姻帶來的種種。
無論愛另一半與否,同樣,都無法自主。

在這裡,一切的依據教律。
教律規定的一切都是絕對,不得違反和背叛。

男人尊卑得至高無上,而女人只是輔助品。

「女人的唯一快樂就是生兒育女。」
姑勿論你想與否,為了宗教的未來,孩子是必然的產物。

「不育的女人不是女人。」
十年努力,姊姊還是無法懷孕。

結果,被遺棄。

不育的女人錯在哪裡?
但覺問題是男人,又可以怎麼辦?
但在戒律上,問題只可在女人身上現。
於是,成了罪人。

地位角色限制如此大,怎樣背道而行?
結果困在死胡同,不能自拔。

相愛,又被逼分開,再大的冤屈都由女人來承受,可以怎麼辦?
冷冷地看著單人床,頓然乏力又無助。

不發一言。
是怕一語道出,發覺自己淒涼得如絲柔弱?
落得如斯地步,還可以說甚麼?

游離在過去,無法接受現實,被戒律壓死了。
然而,她的未來只有他。

要是永恆失去,倒不如在擁有的一刻停止了。
在愛人身邊死去,已經是最後的願望。
假裝一切如昔。

在她擁抱愛人時,也擁抱死亡。
愛得再卑微,她還是選擇傾盆而出地去愛。

這個女人再痛苦,受再多的屈辱,也但求回到男人身邊,信守一生一世的諾言。

另一邊廂,她的妹妹也屈服於教律下,卻在後來不顧一切地走。
婚後第一個鏡頭就落在燭台上,意味著戒律的永恆。

十二下浸水,彷彿告知女人的地位。
不得不潔,必須淨身,才有資格觸碰男人。

她一邊照鏡,一邊削去長髮,卻哭笑不得。
嘲笑自己的懦弱,恥笑所謂婚姻為女人帶來的幸福;
與毫無感情的人同床共枕,而哭成淚人?

既然明白無法改變不變的,唯有自行爭取。
玻璃背後,她與愛人激烈地擁吻,懶理枕邊人。

終於,她了解只有離開,才有機會重生。
她的回望夾雜了不捨,但卻被外世界的光芒所掩蓋。

封建的角度,不能一時三刻改變。
但人卻可選擇自己的命途,而需要的莫過於堅決的心。

那你選擇堅持遵從正軌,還是冒險來次叛逆,爭取你的路途,逆轉你的人生?

2006年5月20日 星期六

以色列電影節2006 -《阿賓先生的最後一個半鐘頭》遺憾與錯失




在荒誕怪異的氣氛中,領略的不是什麼人生哲學,而是一個一個由終結而來,人與人之間的反思。

經過一輪盤算,愕然發現你的人生只盛餘一個半鐘。
如多一分鐘,也是獎賞。

那麼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生命正在倒數,他不想再浪費多一秒。
很想向每人交代,但覺越說越迷惘。
他告訴身邊所有的人,但每人都無暇理會。

彷彿,這段最後的時光根本不值一文。
結果,他只好在床上靜待死神的光臨。

大概就是這樣,他走了。
獨來,獨去。

影片中穿插了兩段狂想,一段是關於闡述他生平的藝術館;另一段是各方好友尋找他墓地的假設。

兩段狂想具風格化,詭譎之餘,還慢慢引入正題──
現今,人與人之間,是否疏離得連問候多句都難?

直到再無法交談時,我們才去珍而重之?
直到再無法相擁時,我們才知道錯失了?

科技進步,應該是把人的距離拉近。
不用飛鴿傳書,不用苦苦守候。
隨手拿起電話,也可面談。

然而,就是因為太方便,我們會逃避,會推膛。
就是太輕而易舉,令人忘了最根本的──溝通。

促膝把酒談心的人少,游走在鍵盤上的人多。
共享繁華容易,分憂解愁太難。

直到過後抱憾自責時,已經太遲。

閒時一句問候,勝過死後千言萬語。
再者,情感是雙向的,趁還可感受得到時,怎麼不多說一句?

過後,無論我們以那種形式去追憶和補償,都只是單向的。

遺憾是美麗的,當我們已傾盡全力後。

2006年5月19日 星期五

《達文西密碼》限制導讀版



不過不失?
大抵在我踏出戲院的一剎,就好像甚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人物和情節,我無心詳談了。

書本,給予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
光影,把無限化為有限,從有限中演活無窮的可能。

可惜,今回它被焗限。
下了定義,又演活不到神髓,力不從心。

如果單單把場景抽出變成平面圖,是不錯的。
但書本的精髓是逐層逐層解碼,隨之附上的不安、神秘、驚慄,答案近在咫尺的始料不及和震撼。

然而,電影把書本作地圖一樣,按照指示跑一回,依照內文朗讀一次,輕而易舉,毫無難度。

這一盆冷水,的確抽走了我的幻想,令人流於空洞。

那麼,這不是懸疑片,而是紀錄片吧?
那麼我呈願看多幾次書好了。

越想忠於原著,越易忘記電影本身的功能和作用。
結果,失卻了靈魂,只餘「金光閃閃」的糖衣。

或者,對於未看原著的人來說,這一百五十分鐘作為導讀,是不過不失的。

2006年5月18日 星期四

《蘇菲最後的五天》一場英雄戰役




這是一場英雄戰役。
她打了漂亮的一仗,越看越令人亢奮。

從德國人出發,打倒希特拉主議,往往有令人有更深的思索。
身份的矛盾,與思想背道而馳。

年青人,該隨波逐流,還是更應殺出一條血路?
明辨是非黑白,還要肯講肯認。

出於良知,是一顆真誠而單純,為和平而戰的心。

於是,這幾個年青人冒死派反戰傳單。
年青人,不再是盲目接受教育灌輸的一切,擁有個人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

他們冷靜沉著,敢作敢為,為自己的未來,為前線的戰士落力爭取。

蘇菲深明量力而為的道理,為人民不應再亂動干戈。
何況,犧牲的人已經多得如此。

無日無終地堅持下去,犧牲的還要幾多?
還要荼毒下一代,教他們有仇報仇?

教育,甚麼叫教育?
是誤導還是引導?
自由思想的一群,就叫教育錯誤?

在所謂的人民法庭上,根本沒有甚麼公平可言。
早料會踏上不歸路,但就是何等心甘情願。

光芒,來自堅強的意志。
由檯燈到獄外的光芒,都為她一一印證。

為的就是向世人展示這一口氣。
只要一息尚存,他們還會鍥而不捨地抗爭。

寧死不屈,為的都是自由民主。

在座的每一位,真的每位都真心信奉希特拉嗎?
坐著和站著的人,分別就是誰敢踏前一步。

這個視死如歸的鬥士,光榮地離開了。
她感激陽光依然燦爛,她相信終有一日,戰爭會終結。

此時此刻,已經無憾。

勿論她的影響有幾大,至少她盡力去左右大局,用自身去維護自由,提醒人們生命的價值。坐言起行,而不是是坐以待斃。

緊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

2006年5月17日 星期三

《淚海》成長以外

記不起前塵往事的人,連當下的一刻也不實在。
沒有記憶的人連自己也不懂面對,何況是過去?

哭醒的日子連綿不斷,淚總靜靜落下,自然得變成一種美。
一種很蒼涼的美。

於是,她學著成為另一個人。
結果,這場大逃走,令她枉然踏上新的路程,尋回自我。

女兒的回歸和男子的出現,引領她一步一步走向終點。

傳說愛人默默守候,難捨又難離;
記不起,卻又可在字裡行間中見證。

愛沉澱在年月中,來得深而重,教人渴求至死。
誰也希望在地球的某一方,一直有人等候自己。

這種感覺,很好很好。
再迷失,或者也有愛來填補。

然而,越接近真相,越不知所措。
直到四目交投的一刻,她明白甚麼叫記憶。

但凡她記起了的,都是很久很久的事。
那段愛情再神聖,都是過去的事。

她穿梭於一串又一串的葉中,由燦爛到枯萎,直到永恆地宰於牆上。
彷彿意味著一切,都必須如此過渡。

到頭來,結果就是那麼敗壞。
此時此刻,終於大徹大悟。

過去的,畢竟也過去了。
今回,她平靜得出奇。

或者,當重新自我認識,懂得愛自己,就懂得愛身邊的人。
找出問題所在,面對解決。

大吵大鬧,只會哭得更多更無謂。
再者,這只不過是自虐。

當明白凡事都有代價,就不會再埋怨。

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道歉和說我愛你話,那種力量就是最宏大的。
由憤世嫉俗到鬆容不逼,需要的是一個成長過程。

同時,角色有所成長,更具感染力。

懂得因人快樂而心感幸福,明白何時應該抽身離去,才謂真正放得開。

每個人都擁有陰暗面,但有時隱瞞都是一份尊重。
再罪大惡極的人,都並非完全一面倒的。

於是身份在這公路上變得無關痛癢,每人只但求出走。
結果,每人都找到了。

除了自己,原來還有很多。

今後,他們還會一齊上路。
有幸,這一刻還有你我互相撐扶。

以色列電影節2006 -《飄零人間道》從平常心出發




大城市小人物,往往最觸動人心的都是一個一個貼近現實的故事。
在樸實的背後,每個人之間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觀眾跟隨著那些蛛絲馬跡,一步一步探討人生的點滴。
主動與被動間,間接和直接中,把人聯繫起來。

影片以靜制動,在風吹草動間,一切都起了微妙的變化。
蛻變,是平淡中見絢麗。

有人向老人刻意隱藏身份,與此同時卻掛上了新的身份。
在補償的過程中,潛而默化,人開始變得平靜。

風帶走了一切。

從他的煙圈中,霍森就在風中,一去不返。

電影沒有刺激緊張的復仇情節以宣洩不滿;
但選擇以德報怨,卻比起有仇報仇更為震撼。

感受過寬恕力量的宏大,他開始了解甚麼叫平常心。

有人濫交、吸毒都嘗過了,早已習慣千瘡百孔了的人生。
於是,當他面對自己親生兒子時,坦然平靜。

大抵,他的反應如何並不重要。
重要是這個相認過程中,有著悔悟和責任。

頓悟,是平常心的關鍵。

另一邊廂,在收音機中傳出的救護車聲,意味著一切都在發生。
眨眼間,隨時都會失去眼前的。

於是,我們又回歸珍惜的問題。

從前小紅帽的故事,早已是警愓。
“Open your eyes”,看清楚一點……
現實往往超乎我們想像,幸運總不會每天伴隨,一生中又豈只會遇上一隻狼?
這個森林本身已是社會陰暗面的部份縮影。

在那灰色地帶流離的人,欲斷難斷。

淡泊的人生,對他們來說,奢侈又遙遠。

風卻造就了一個相遇,彷彿他們都等到了。

曾經,我們都像他一樣想成為另一個人,逃離現況,放下身份,享受人生。
然而,如何落力飾演某某,最終只會更沒法抽離。

過後我們才明白,沒有甚麼比起當自己更快樂、更自然。
根本,誰都逃不了。

縱然他落得如此結局,但此刻無悔又無憾。
說穿了,還不時同一道理。

如此,她帶著十歲的兒子東奔西跑。
生活再逼人,也要為口奔馳。

為了兒子過得好一點,她一直努力工作。
可惜,時不與我,時而世逆。

窮途末路時,終於不由他選。
由反抗和接受,再從中解脫出來,需要的是莫大勇氣。

他們,已經心領神會。

見盡人生百態過後,其實賣肉求存的人還有很多。
我們看到,只是一小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