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和發現的旅程。
電影的力度,就是成功把男孩於心理上的拉据真實展現。
錢,可以解決一切。
只要你付得起錢,生命只不過是一堆銀碼。
對在貧民區長大的孩子來說,錢才是最有價值的。
還未搞得清生活是什麼的一回事前,現實已向他招手。
童年,並不是天真和快樂,莫講甚麼愛和家庭。
究竟父母的角色和崗位是甚麼,他一曉不通。
媽媽,連伸手觸及都不能。
爸爸,殘暴地把狗踢斷骨。
就是如此,真實又可怕。
結果,他選擇出走,而由那天開始,一切已經無法回頭。
從此,他選擇先發制人,保護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當每天都活在危機當中,鎗理所當然地成了生存的工具。
從此而來的保護,才最實在安全。
搶劫還是殺人,都不過為了活下去。
現實就是如此,死亡?早已司空見慣。
怪,只怪你運氣不好。
他以鎗逼使人屈服,以暴力保護自己。
這是唯一的表達方式。
「你活得像隻狗,你還要活下去?」
由懷疑到暗生認同,老人的出現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開始,他嘗試了解生命為何物,留意周遭的一切。
他,為他帶來另一個看透世情的設入點。
矛盾和複雜的心態,隨著嬰兒逐漸曝光。
他經常強調孩子是他的,把孩子命名為David,說穿了還不是一份希望的投射,身份的假轉移。
關顧背後,某程度上是一份自憐。
嬰兒,彌補和修整的正正是他過去內心的或缺。
慢慢,他變得有良知和人性。
慢慢,他懂得用鎗以外的與人溝通。
世界,從未如如此遼闊。
導演沒有刻意勾劃貧富區,而嬰兒爸爸一角,也比誰更諒解和冷靜。
但世俗(如警察) 非黑即白的規條,根本未曾了解過這國度。
是背景和教育的分別?
他倆的「重生」,正正就是答案。
一天,只要我們肯放下某些偏執和成見,人與人之間只不過是咫尺之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