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多了很多同志電影,大大小小獨立商業都有。《盛夏光年》當然不再話下,還記得早幾年有套相當有趣的《17歲的天空》嗎?今年又有套《艾草》 、《花吃了那女孩》、《少年不戴花》,不是十分爆笑,就是又苦澀又隱喻。
直到這套《渺渺》,回歸純樸,狠狠地呈現了所謂男男、女女的愛情: 同性異性戀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分界線,只要全心全意愛過,就會畢生難忘。
今天的愛情,就是欠了這一點純粹性。
"那年夏天
我碰到一個愛過我的人 和一個沒有愛上愛的人"
這是海報上的宣傳語,看似淡淡的,但只要看畢電影後,它就會牽絆在心坎間,久久也不散。
你我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吧。
電影表面上以兩位女孩子為主線,然而隱藏的一段男男卻才是核心。不知是故意隱藏作驚喜,還是不想觀眾把重心偏移?
然而,兩者也是愛不出口:
當小貝迫陳飛說一句愛不愛時,陳飛就是說不出。很愛很愛卻無法說出來嗎? 所以他們一直選擇默默地愛。然而,直到一天夠勇氣開口時,無論你如何高聲呼喊,對方早已聽不到了。
愛情就是這樣的一回事:愛就得開口就得聲嘶力竭,告訴對方你愛 ; 一旦過了時候,你的愛就永遠飲恨在時光中。很殘忍嗎? 但其實不論是那一種愛,不過就是需要這一份純粹性。
而電影的小節位見心思,很多首尾呼應,如爛蛋糕/雞腳等,令故事更完整更豐富。
相信這套是我繼《練習曲》後令我著迷的台灣片(真的很想跑過台灣看電影節啊)。
趁還未落畫,不坊一個人跑去戲院看看吧!
---------------------------------------------------------------------------------------------
P.S之前忘了說說這套戲的音樂呢,值得談一談!
我很喜歡那首Get Together,看片尾時才發現是張智霖唱的,很久沒有聽見他的聲音呢,很有感染力呢! 另外,選陳綺貞"旅行的意義"作片尾也不錯。但突然,聽到廣東話,不是有親切感,而是反感。為什麼會有Hotcha唱廣東版"旅行的意義"呢? 太奇怪,把整個氣氛都打亂了! 誰硬要把它加進去?請問為了什麼呢? 是誰做的好事?算,忘了這個,一眾選曲都跟電影相當配合,如Thirteen Senses - Into The Fire,請問香港何時會有這張EP,為什麼近陣子沒有人去台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