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911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11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推介 - 電視劇 "My Generation" 生活就是隨波逐流



近期新劇多得很,正準備每套都寫兩句時,看到這套,忍不住要先寫一寫。

起初是因為片名" My Generation"而看的,內地譯作《我們這一代》,乍看以為會是青春喜劇,看片種是偽紀錄片,以為會是"Modern Family"的青春變奏。怎料看到一半,卻發現這卻是"Skins"的成長篇,沒有如此黑暗,但同樣憂鬱。

原來我們這一代的潛台詞不是「我們有幾荒唐有幾放肆」,而是「十年後,我們這一代就不過是如此」。

十年後,希望組織小家庭的男孩發覺自己原來不育;希望當明星的走了個捷徑,嫁入豪門卻是貌合神離的一對;立想成為科學家女孩卻當了律師;運動明星去了打仗;希望創一番事業的男孩成了夏威夷的酒保。

" A lot can change in ten years, life takes unexpected turns" 

當鏡頭對準他們,我們看到的是無限的唏噓和感嘆。旁人常說,你修讀甚麼和你將來的工作根本就是壓根兒的兩回事。然而,那些年頭我們熱衷過投入過的第一選擇,往往才是我們心底真正想要的。

是很多很多的外來因素,是社會是家庭是責任也好,突然之間,一天醒來,我們已經忘了所謂的將來,所謂的我的願望究竟是甚麼的一回事。

因為生活,原來不是你所想般容易,原來願望和夢想就永遠只有願和想的份兒。就如你小時想當一個太空人,長大後你發現能當太空人的就只有幾個人,而你永遠都不會成為其中一個。

當年說著的"Success" "Glamor" "Family" "Discovery",去了哪裡?這些年來,你成功了嗎?你過得光彩嗎?你發掘了甚麼得到了甚麼?生活就如你所料般五光十色,繁榮盛世嗎?

統統都不是,一切就不過是如此吧。
不知如何也不知為何,生活就是隨波逐流。

然而,儘管首集都已經如此神傷,片尾的結語還帶來點希望的:
"The last ten years is just the beginning"

此劇十分適合一眾追夢者,二十三十出頭的我們看,衷心希望不要被砍。

 "It's not where they've been, it's where they're going."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My Name is Khan》堅持信守到最後

每逢一套大製作的商業電影一出,就會出現兩極,喜歡和憎恨。喜歡本片的人可能會感動得哇哇大哭,憎恨本片的人會覺得它造作誇張無聊,罵它公式化。

然而,電影是如此個人的事,所以沒有絕對的一面。

只要講到好故事,公式化又結何?
再者,只要能夠感動人心,懶理它如何催淚如何公式化如何煽情都好,也是一套有心的好電影。

電影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講愛情,對啊,因為這份愛情世俗難尋,超越語言和肢體的界限,一份單純無比的愛情。所以最令人被受感動的就是Khan的那份純粹性,漠視世間一切的責罵,無視他人的冷嘲熱諷,就是一直勇往直前,為的只是一個目的: 兜地球一大個圈,走了那麼長的路,都不過是為了回來你的身邊,就不過是我愛你吧。

我愛你,我愛你就可以無堅不摧,無所不能。

太肉麻太骨痺?不打緊,電影的層次根本不止於此。
來,來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切入。

早年有套電影《因主之名》講的就是關於911後,把恐怖分子與巴基斯坦穆斯林教等人劃上等號的一場審視,可皆香港沒有上正場。

所以,真正令我心酸的,就是911後,人們把Muslim/中東人等與恐怖份子幾乎劃上等號。
全世界把你推到邊緣,你大可以蹲下投降,你大可以成為對方的一分子,你甚至可以拂袖而去,但是這統統都會被扭曲成默認,所有的罪名就此推到一個名族,一個普通人身上。

而他沒有投降沒有成為對方的一分子也沒有離去,他選擇了一條最長最艱辛的路,去證明:就是去證明我到底是誰,我就是我,我不是恐怖份子。

就是如此簡單如此純粹,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由愛情到自身,他都不惜一切去證明甚麼叫堅持。

堅持一樣東西,一個信念,堅持去等去愛去犧牲甚至去恨,都就是基於你相信,你相信終有一天世人會明白。

就單是想像,就已經熱淚盈洭。
現今社會太發達,愈繁華的地方,人就愈複雜。這個被資訊科技支配的年頭,人腦實在有太多時間去計算去防去擋,選擇帶一個/多個怎樣的面具,選擇怎樣去認識一個人,選擇以民族以膚色以國藉把人劃分成不同人等。

對啊,今時今日,人有太多選擇,結果就遺忘了人和事的純粹性。
所以,我們很需要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來說說人性的光輝面,來看看現世代的定律與規則有幾荒唐。

其實,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只不過那條路很長很難行,但就是在於你能否踏出第一步。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兩周一聚: 色彩

在網友maddog看到,手痕想寫:P,所以我是第一次參與兩周一聚呢,多多指教。

我喜歡黑色,小時十分討厭粉紅色,長大後慢慢接受了,但是還是一屋黑色衣服。初時並不為意,直到每年要去喜宴/拜年時,我找到衣櫃底都找不到一年鮮色衫。

我喜歡關於黑色的一切。我的夢想就是穿一條黑色長裙,抱著一隻黑貓。但我最愛的卡通並不是emily,而是Tim Burton 筆下入邊的Jack。

媽媽到現在都不太接受這公仔,她常說"邊有公仔訓係棺材架?"我只好答她"咁佢死左嘛!"媽媽無言以對,我只好低調一點,把他的棺材放入一些,幸好她一直到留意不到Sally是斷手斷腳的。

家中還有一隻5尺高的Jack,每晚都伴我入睡。




我喜歡關於黑色的一切。我最愛的童話故事就是Tim Burton ,一個個恐怖又悲傷的故事。特別是 Oyster Boy ,父親為了增強性能力,結果把他吃掉,呵,太鬼魅了。







我喜歡關於黑色的一切。不獨是黑色幽默,那些關於人性疏離落寞、關於沉淪墮落、關於毒品犯罪罪孽、關於道德性別的電影/電視劇,統統都令人愛不惜手。來來來,我們一齊分亭:

電影 -

"Trainspotting"

只是這段獨白,己經足以令我迷上此電影了: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 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 Choose fixed interest mortgage repayments. Choose a starter home. Choose your friends. Choose leisurewear and matching luggage. Choose a three-piece suite on hire purchase in a range of fucking fabrics. 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Sunday 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at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 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fucking junk food into your 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 piss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 embar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 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rselves.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But why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 else. 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s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 "



"Closer"

"But the pictures make the world seem beautiful, so... the exhibition is reassuring which makes it a lie, and everyone loves a big fat lie. "

關於愛情,到頭來都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謊言,根本沒有美麗不美麗可言。



"Crash"

"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不獨是L.A,每一個繁華城市的背後,都包含著無限的孤獨和寂寞。



"The Prestige"

我一向對魔法都有情意結,那神秘的藝術呢!

"Now you're looking for the secret. But you won’t find it because of course, you're not really looking. You don't really want to work it out. You want to be fooled. "

有很多時候,人生像一場魔術,我們呈願永遠都不知道真相。




"Saw I-V"


不得不提這系列,它不再把恐怖片變成純血腥驚嚇的工具,卻滲著濃烈的人生大道理。

Jigsaw的出現,為的是就要人從恐懼中覺醒,珍惜、反思生命。

他有他一套的遊戲規則 :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重新的機會,重點是 Make your choice : 選擇怎樣過你的人生,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路。




"Etner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每當聽到"Everybody Gotta Learn sometime",我都會想起此電影。

那一幕幕把記憶洗掉的畫面......曾幾何時我們都想像主角一樣,把痛苦的記憶抹去,自以為就此就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然而,關於愛情的真相並不是這樣。

只有真真正正在失戀的陰霾中走出來,我們才有機會擁有美好的愛情,簡單來說就不過是愛一上上一課吧!:)


"21 Grams"

"How much does life weigh?"

多大多複雜的一個議題,不要用哲學心理學理性地去分析。

就單純地站在死亡的邊緣上,屆時你會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Savage Grace"

無論小說到電影,都看得人心傷。

不過記緊,不要抱著太多的慾念/包袱去看這電影,這只是一套關於愛與被愛的電影。至於過中的虛空和悲傷,每個人的領會都各有不同。







"Candy"

我最喜歡的還是這個Heath Ledger,脆弱單純又哀傷,愈看愈心痛:

"I wasn't trying to wreck Candy's life. I was trying to make mine better."








"Breakfast on Pluto"
一邊看一邊陪著主角走過人生的一大段,我們看著他被歧視/拋棄/傷害,然而他卻樂觀地繼續他的人生......

這是多好的觀影經驗啊,縱使現實多黑暗多殘酷,也能靠自己肯定自身的價值: “Patrick never really loses even when he loses everything”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相信你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起初的目的並不是這樣,但到頭來事情發展到一個你無法想像的地步,一發不可收拾。

他們最初都不過是求財,然而最後我們卻見盡人性的爭扎和可怕。




"Khuda Kay Liye"
在這個角度再看911再看這個國度,但覺世界不應該是這樣,人不應該這樣。









"東邪西毒"

那時的他一洗小白臉,公子哥兒等等的形象,他不能再做東邪,更不能做蕭傷的洪七。

他當上落泊孤僻的殺手,獨個兒在大漠風塵中黯然神傷。經歷過名利得失的他,開始明白一切像是浮雲似是虛無:

"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别。


電視劇 -

"Nip Tuck"

由第一季到現在,它致力打破一切的規範,無界線無框框的,就來看看人可以有多墮落有多敗壞吧!

新一集剛出爐,繼續承繼以上作風,呵,我真的愛死這套劇。









"Breaking Bad"

如果你是一個教化學的老師,你突然發現自己患了絕症,命不久已,你會怎樣?

劇中的主人翁選擇了制毒(品)。
對,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錢,你可以抹掉幾多所謂的原則。



"Dirty Sexy Money"

對,又是錢又是物質和名利,這些都讓我們見盡人心險惡啊。

但當你擁有以上種種都好,人就是有停不了的慾望,無止境的渴求。

結果,人就只好更加不擇手段,對,人心難測。






"Six Feet Under"

不得不提這套劇嗎?

沒有一套比它講生死講得更到家,不獨是對白,而是整個氛圍,有賴所有角色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故事間滲透著一屠又一層的人生意義。





"The Riches"

這張海報實在太厲害。"It's a WONDERFUL LIE(LIFE)"諷刺得很,而這一幅圖已道出此電視劇的主題,就是盜取別人身份呢。

這群gypsy就一夜間成了The Riches。

但當得到腳踏實地做人的機會後,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失去的會比想像中多幾多。

其實,就如片中DahLia常說,"Life is hard"。

好了,暫時寫到這兒。其實我喜歡的黑色電影還有很多,只怕我再寫下去,兩日都寫不完,哈。

其他網友的文章:
*差些不記得說,下一次的「兩周一聚」是一月三十日,題目是「旅遊」 (是石先生出題),大家一齊寫呀! :)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My Top 10 of 2008

屈指一算,原來今年都進戲院看了二百多套戲,難怪我常常都感覺整年都沒有離開過戲院似的。(可能因為insight,我更放肆地看,哈。)反而,我不太喜歡在家煲碟,基乎兩個月都沒有看一隻碟,因為PAUSE太方便,我根本就不會坐定。所以在家的時間我都在煲劇集,化妝時看些,梳頭又看些,CHECK MAIL時再看些,咁就一集。

對,我是極少專注做一件事,所以都是入戲院看戲較適合我。08年離開了香港三次,去到別國也在看戲,泰國的戲院很有趣,不要準時入場,要不請坐定30分鐘看廣告/trailer/致敬 ; 上海的戲院對自己很有保障,看一套3D電影你就明白我說甚麼:P。好,說說今年我的TOP 10,雖然遲了些,但仍想回顧一下:


1. 因主之名


有幸在HKAIFF看到,沒有上正場實在太可惜。

如果你喜歡《巴別塔》/ 《撞車》 ,我想你也會喜歡它的演繹,此片比起上述兩套電影更沉重更到題。

從這個角度看911,是平反是正視也好,最重要的不再站在同一境地埋怨和申訴。




2. Mamma Mia


天啊,電影開場5分鐘,我就迷上這電影了。

儘管你說故事有多荒唐多老土,我就是覺得好精彩又開心。

作為一套歌舞電影,它交足功課有突; 看著Merry Streep又唱又跳,真的無話可說,加上ABBA金曲,還要求甚麼?






3. 浪盪天涯

"And I also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in life not necessarily to be strong but to feel strong."

上有這樣的一種電影,看得人心激盪,盪氣迴暢的感覺久久也不散。例子有"The Best of Youth", "Amazing Grace",同樣讚頌生命,同樣展現存活的傳奇: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 you just gotta reach out and grab it."







4. 去吧!女曲兵團

差不多見到SRK坐鎮的Bollywood Movie也想看。但這套來說,單看故事都已經夠吸引: 印度女子打hockey加一個曾經失意戰場的教練,夠爭議性嗎?

再來連串激昂的音樂,實在太妙了。不要告訴我太誇張太老土,Bollywood的世界就是那麼天馬行空的一回事。






5. 天堂邊緣

此片在內地繹作"在人生的另一邊",比起港繹的片名更意味深長。

人生的另一邊到底蘊含甚麼?我們窮一生去尋找更美好的光景,卻驀然發現一直都在原地踏步,那裡也未去過。

我們不過站在這裡,遠眺對面的風光景致,幻想自己曾經在那一邊載歌載舞。






6. 逆轉年華

2月來勢洶洶的那套"奇幻逆緣"與此電影也有意曲同工之妙,同樣關於逆轉人生,但相信此片卻另類吊詭得多。

未看電影之前,其實不宜看太多文字解說,抱著看莊周夢蝶的心境入場就差不多了。

用身心去感受一下這套電影吧。它必會帶給你一個獨特的觀賞經驗。



7. 叛逆暗殺

不管別人說這套電影悶得發慌也好,我倒喜歡它說故事的方式,慢條斯理的不經意的,柔柔道出Jesse James的一生,也借此對照說故事者Robert Ford的悲涼。

從前我一點也不喜歡Brad Pitt,但見著他努力轉營,我開始欣賞這個Brad Pitt了。



8. Iron Man


今年的Batman絕對不是我杯茶,Joker故然好,但整套電影卻令我失望得很。

幸好有Iron man,我從來不抗拒也不沉迷英雄電影,但一見到Iron Man這套盔甲(見右圖),我差點發奎了,實在令人讚嘆不已(當然主角本身也很Charming)。

所以,我正熱切期待Iron Man 2。:)





9. Sex and the City

是因為它,我才開始迷上美劇的。這樣的一套經典電視劇,當然值得用一套電影作結。

但未看之前,相當擔心會否破壞電視版的印象。幸而,電影版的結局忠於原著之餘,也忠於一眾人的愛情風格,不流於荷里活式的大團圓收場,配上合理的結局。





10. 賊兄弟連環劫

"No one was supposed to get hurt."

對,本來一切不應該是這樣發生的。但還是一發不可收拾,錯在哪裡無人知曉。

或者從一開始,這就註定是一場悲劇。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HKAIFF 2008 - 《因主之名》誤讀與扭曲: 一場徹底的"自我"審視



未說本片前,先說說今年的HKAIFF,它似乎被一眾影迷遺忘,本場觀眾都少得很。是宣傳不夠還是電影節太密太多,抑或位置偏遠,還是節目本身不夠吸引? 我相信原因是前者居多 : 不夠宣傳。因為於我而言,節目本身實在太吸引,與之前的HKAFF是壓根兒的兩回事,那面走商業,這邊可叫另類/獨立。

很感激香港有這樣一個電影節,帶來了很多出色的獨立電影,如《因主之名》、《愛等待》、《琅勃拉邦,早晨!》、《金國民》都相當精彩。希望下年會有更多人知道/嘗試去看看這個電影節。

說回電影,還記得那年《奇異恩典》散發人性的光輝,觸動得直入心坎,一直也久久不散。而此片卻剛剛相反,它狠狠地把我踢進黑暗的角落中,見證何謂不文明不人道,沉重而哀傷。

結果,愈看下去愈痛心疾首,愈看愈不忍心看下去。

故事以三線發展,源頭來自穆斯林教,而內容比早期的《巴別塔》還要沉重:

一個在西方長大的巴基斯坦藉女子,父親娶了白人,卻被千夫所指。為免女兒"重蹈覆徹",他把女兒騙到巴基斯坦的山區結婚......這樣的情節不獨出現在《盲山》中,情況不同,但同樣慘不忍睹。我們身於同一國度,但他們卻無法共亨那份權利。

另一邊箱,在外國修讀音樂的巴基斯坦藉男子,打破界限與外藉女子結婚,女子更甘願信奉愛人的教派,大呼何謂真愛。可惜,當911來臨,一切發生劇變......國安局人把他捉走,直到在他家中找到一張字條,上剛好印有9 和11兩個數字,他表示他根本不知道那代表甚麼,荒謬嗎? 不。他們憑此就認定他就是策劃者之一,才荒謬。

這樣的誤讀/扭曲,打從911後發生了幾多百萬次?
911後,把巴基斯坦人等同恐怖分子,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此種誤讀和扭曲,卻同時在眾篤信穆斯林教的人身上看到。

這更荒謬。

另一男子身於巴基斯坦,突然像"如夢初醒',放棄音樂,盲目信奉穆斯林教。電影借此強烈指控他們誤讀真主的旨意,錯誤封殺音樂,壓制自由婚姻等等。最後,由高人出來解讀的一幕拍得何其精彩,以口服眾,引領眾穆斯林信徒重新反思自己教派,此等張力不見得比眾戰爭場面遜色,且還要震撼。

911後曾經有無數電影嘗試表達戰爭無日無之無奈,美國人在911後的焦慮與恐懼,士兵被逼殺戮無辜的慘況等等。然而,今次我們終於可以從對面回看這邊的風景。跳出美國的國土,重新審視恐怖襲擊之餘,再深入問題的根源(穆斯林教),為他們下一個新的註釋。

如果要我在今年選一套最喜愛的戲,我必定會選這套 。
如果找到DVD的話,麻煩通知聲。

Trailer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推介 - 電視劇 "Brothers and Sisters"



早前朋友看到此劇在Peral宣傳時,她說覺得整套戲頗老氣橫秋。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可能是眾主角的關係吧,她反問我OC不是還好看嗎? 我只好一笑置之。無可否認,我們都喜歡漂亮的面孔,青春無敵更加熱血沸騰。一眾青春劇永遠長青永遠耐看,因為我們總能透過它,久不久懷念一下年輕的歲月。如Gossip Girl般,作為假日的消閒節目是很不錯的。

但說到共鳴感,我相信在Brothers and Sisters(下簡稱BAS)所找到的,比起一眾劇集更實在更入心。對上一次如此觸動,相信都是Six Feet Under的事。乍看來,都有點SFU的感覺(是Rachel Griffiths的有關係嗎?),同樣有同性戀的弟弟,有點神經質的媽媽,已故的父親,現實與過去穿越不過就是沒有那麼黑暗和絕對,也沒有那麼鬼異,不過同樣吊詭。

而當然BAS角色關係複雜得多,但眾角色既鮮明突出,群戲亦一流,成功打造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家庭。

在營營役役的世代中,我們總帶著各式各樣的面貝,我們都努力在大城市中生存。然而,唯一我們能稍息的地方就是家中,至少我們能做回(部分)自己,至少我們能互相依偎。在家庭和個人的距離和平衡上,充斥的各種情感,就是如此觸動心靈,我想至少有這樣一幕令你想起家人想起過去跟他們的種種嗎?

曾幾何時,我們都在差不多的情況下,說過差不多的說話 ; 我們互相傷害抵毀,又互相維護愛護。

這種不能言喻又奇妙的關係,這裡有最好的演繹。
而且,它的配樂是一流的。

如果你正只有時間看一個劇的話,不妨看看它能否打動到你。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世貿中心》反思存活的意義


“There’s no plan we make it.”
“It’s just happen.”

大概就是這樣,毫無先兆,始料不及。
誰可相信眼前的景象?

然而,每個人仍然緊守他們的崗位。
消防員如是,警員也如是。

當電影穿插著不同的新聞片段,眼見活生生的人從高處墮下時…… 其實,這一個傷口,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世界不同的角落。

原來,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

戲中以幾位警員英勇地進入世貿救人,到不幸被活埋在瓦礫中為主線。 其實,他們不但是人民的英雄,更是自己生命中的英雄……
盡每一口氣努力求存,呈現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二人互相扶持鼓勵,慢慢放下身份,重新認識和了解。
或者,我們平時都太忙了。

Mcloughlln專注工作,妻子管理家庭,各有各忙。
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寫照。

然後到生死關頭,才發現我倆之間一直欠缺了問候和關心。
Jimeno努力在衣服中拿出筆來,為的都是寫一句我愛你。

這一夜生死浩劫,需要學習的又豈止珍惜生命?
我們活在同一空間,就算走同一條路,但都無法預計下一秒的事情。

人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裡,太慣於壓抑情緒,總無法排解。
像Mcloughlln的妻子一樣,裝出一張安然的臉,內心卻快要崩潰。
然而,直到最後與陌生人擁抱時,終於哭起來。

如果可以的話,閒時對你愛的人說句我愛你,或者給他一個擁抱。
這比一切更窩心和直接。


“We saw the human being.”
“People taking care of each other, for no reason”
海陸軍一角,把人性的真善美推得更高。

所以,我們仍相信世界是有希望。
因為總有一個這樣的人,提醒著我們活著就是希望。

要從頹桓敗瓦中走出來,首先要的是相信和堅持。
相信自己的力量,堅持活下去的信念。

老土?
不打緊。

2006年8月26日 星期六

《聯合93》有尊嚴地面對


如果你是美國人,你還想提起911嗎?
然而,電視繼續說,傷口仍在痛。

電影,終於拍成。
導演特意於平凡的臉孔挑選演員;
讓演員與死者家人會面,聽取最後的聲音;
演員們擁有死者的檔案,包含性格、喜好、特徵。

如被訪者費爾特言,要講就要有尊嚴地講。

因為尊嚴,他們也選擇不再坐以待斃。
橫豎或要同歸於盡,倒不如站起來反抗。

視死如歸前,我愛你是最真誠的。
此時此刻,人才記起愛。

人與人之間,電影與人之間,離不開這份感通。

彷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重整著事情的來龍去脈。
就算你了解事情的發展,但當耳聞目睹時,又是另一回事。

當飛機撞世貿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電影又再一次深化及擴大事情的根本。
如果說民航局等人無法及時伸而緩手,同樣我們也束手無策。

再一次,目擊一切卻又無能為力。
震撼不但來自事情的本身,也來自咫尺之距的無助。

當他們落力爭取存活的機會時,也同時體驗人潛在的力量。
事情,未必是你想像中那麼壞。

抗爭過後,雖敗猶榮。
犧牲,成就了的不只是生命。

其實,越真越痛,越痛越需面對。
正面,堂堂正正地面對。

《毒蛇客機》另一種希望


早陣子有《長途嚇機》及《高凶三萬尺》,今回玩蛇。
相信電影未上正場,其新聞卻每天新鮮送上。

影迷精心製造的海報、歌曲、短片,都在網上高度流傳。

電影如一貫類型片般,娛樂性豐富,打不死人物相當突出。
當蛇兇群出洞時,導演又不留情面地把人性表露。

不是互助互愛,而是走為上將。
踩爆耳、拋狗等,無不從自身利益出發。

荒唐卻真實。

轉過頭,空姐又犧牲自己,拯救嬰兒。
那邊廂,小朋友又被救回。

下一代,是否有某層面的象徵意義?

而今回機上有的是常識,少了很多的巧合(醫生/飛機師/專家等),人與環境的關係顯得較為寫實和密切(沒有太不合情理)。

結果,飛機安全著陸,原因也玩味十足。
經過一輪與蛇困獸激戰,相信你你也會共同高呼萬歲吧,而不會查證其可能性。

如果說《聯合93》來得嚴肅,《毒蛇客機》卻是迴然不同之作……
兩者,本應難以相題並論。

人對動物、人對人,畢竟還有段距離。

但如果當作這是一個期盼,一個消極的轉化……
卻又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