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改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改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失蹤罪 Gone Girl》毛骨悚然的是婚姻本身








注意以下嚴重劇透:

沒有看原著,但單看預告片和海報,以為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兇殺案。至少頭一小時,我們都被那種不安的氛圍籠罩著。

然而,故事一扭,我們才慢慢發現,驚心動魄的不是這場陰謀,不是我要你不得好死,而是婚姻本身。

浮生路藍色情人節到《傷失的情歌再到本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愛情,不同的關係不同的境況,但殊途同歸,我們最想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

What have we done to each other?

到底相知相遇相愛後,是甚麼令我們走到這一步?


傷失的情歌說過:"I always knew. That it was too good to be true. That it couldn't last. That life isn't like that, life isn't generous. You mustn't love someone. You mustn't become attached to someone. Life begrudges you that. It takes everything away from you and it laughs in your face. It betrays you."

當你自覺一切美好得不可交的時候,所謂的幸福卻會隨時反過來狠狠地掌你一個耳光。 
這不關乎犧牲,也不取決於你付出了幾多,不愛就是不再愛了。

"Fuck.You're delusional.I mean,you're insane, why would you even want this? Yes, I loved you and then all we did was resent each other, try to control each other. We caused each other pain."

"That's marriage."

當女主角眼巴巴看著鏡頭說這就是婚姻時,簡直令人毛骨悚然,但卻正正點題。

婚姻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猶記得那一天糖霜如雪般落下,我們第一次甜蜜地擁吻了。
當每個人都告訴我婚姻是一場hard work的時候,我總笑言這字不適用於我們身上。

然而,殘酷的事實沒有輕易放過我們,它總會無時無刻出現在生活的細節,提醒著我們一切都將會分崩離析。
女人每天盡力地修補,她費盡心神玩尋寶遊戲,但男人就站在原點甚麼都不做,連參與都懶。
那麼,到底我們之間還可以怎麼?

當逼上梁山,故事逐頁逐頁揭盅後,女人的復仇計劃慢慢變得不難明白,也不難理解。
而且作為女人,多多少少我們都帶點同情。

為了愛情,曾經我們都像瘋子一樣,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那種寧為玉碎,不作瓦存的瘋癲,或者你我都曾經試過。

沒有出口的關係,比驚慄片還要恐怖。
而不願意放手的戀人,比殺人犯還來得要命。

"I'm the cunt you married! The only time you liked yourself was when you were trying to be someone this cunt might like. I'm not a quitter... I'm that cunt"

說話講得多難聽都好,但字裡行間卻是如此撕心裂肺:曾經你為了與我匹配,你是如此落力如此奮不顧身,那個時候除卻我們,一切都只是噪音。

可惜,時間會把一切洗磨得不著痕跡,會把人心洗盡。
大抵一天,我們把對方折磨得不似人形後,一切將會重新開始。

"What are you thinking? What are you feeling? What have we done to each other? What will we do?"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The Fault in our Stars》幸福的疼痛

入場觀影前,無數人囑託要帶紙巾,又是愛情悲劇嘛?一聽到癌症,大部份人都被韓劇訓練得習以為常,司空見慣嘛?

電影的橋段不難估,催淚成分都很高,不過所謂的催淚都有分舒服不舒服兩種,此片屬於前者。而正正因為電影夠通俗,俗到一個地步就是隨便找個細節都能有共嗚,不是甚麼大徹大悟,只是會令你會心微笑的那一種。

男女的相遇識相知都老土得令人雞皮疙瘩,但是這些小可愛小溫馨,曾經可時我們都經歷過,這些小節緊緊抓著曾經年輕的我們。

電影帶出的不是疾病後的牢騷,兩人之間的難捨難離,相反二人都愛得乾脆。
"That's the thing about pain. It demands to be felt." 

沒有驚天地泣鬼神,只是碰巧我遇上這樣的一個你,而剛好你又癌症而已。二人在醫院沒有哭得肝腸寸斷,沒有呼天搶地,就安靜地坐在一旁默默守候。

這樣的處理手法,既實在又安靜。
  
死亡告訴你要珍惜,但更教你活著的人要好好地活下去。

那些隨手拈來的小幸福,得來不易;那些在人生街角突然遇到的人,少之有少。
曾經,有過這樣的人陪你走過痛苦的階段,分擔痛楚,或者都是畢生修來的福份。

畢竟,我們都擁有過最美麗的星塵。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魔球》Enjoy the show

一邊看,一邊氣結,愈看愈是不對勁。
直到電影的中段,我們都只見到兩個偏執的人,
企圖去改變棒球的法則。

不似一般運動電影,極度勵志,陪隨著激勵人心的對白。教練和球員接近零交流,教練就連比實都不看,所以我們唯一真真正正看的球賽就只有幾個畫面。

那麼,這套看得人心有餘悸的電影談的是甚麼?
直到小女孩彈起Lenka - The Show,我立即會心微笑了。

曾幾何時,我們都以為能夠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我們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甚至像男主角有著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似乎不遠矣。

然後,突然一日,一切開始直線下滑,甚麼天份甚麼才華都隨著時日流走/遺忘,更甚的是總被比下去。又然後,一日我們都默然發現,原來我們自以為能改變世界,但世界就早已有它一套的運行方式。

我們就不過在世界的巨輪中轉啊轉,而無論我們企圖或意圖都無法改變既定的法則。
然而,我們可以undervalue一個人的價值,但我們不可以undervalue一個人的信念。

到最後,他沒有羸得比賽,但他破了大聯盟的紀錄,他說明了自己的身價。他告訴你人貴自知,他懂得自己不是球場上的寵兒,但它必然是屬於棒球界的。

最後,他聽著女兒演繹的THE SHOW,就忽然明白了。
原來,當你以為一己的力量可以改變些甚麼的時候,卻反而更遭;而又在你認為已經輸得一敗塗地的時候,原來世界已經改變了一點。那管只是一點,都已經驚為天人。 所以,在你失意失衝時,不彷退後一步,記緊enjoy the show!

" I know these guys. I know the way they think, and they will erase us. And everything we've done here, none of it'll matter. Any other team wins the World Series, good for them. They're drinking champagne, they get a ring. But if we win, on our budget, with this team... we'll have changed the game. And that's what I want. I want it to mean something. "


Kerris Dorsey performs  -  The Show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翻身動物園》 twenty seconds of insane courage.

"You know, sometimes all you need is twenty seconds of insane courage. Just literally twenty seconds of just embarrassing bravery. And I promise you, something great will come of it."

一邊看,我想起的是早前的UP,同樣關於勇氣關於愛,更甚的是到最後我們都發現原來人生最大的冒險就是與她渡過下半生。

與UP一樣,女主角離世,人生的不如意事接踵而來,男主角總要硬著頭皮面對。說此片與UP雷同,倒不如說它是UP的現實變奏。

人生直插谷底時,究竟該如何爬起來,該如何活過來?

人生,總有著不同的際遇,在平凡的路上,我們總會遇到林林總總的人和事 - 開心歡愉的、抑鬱不安的、你喜愛的以至你不能捨棄的,你痛恨的以至你不能忘懷的。到最後你都不曾發現,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如何挽留都好,他們總隨著時間一一流逝。

所以,人生最大的冒險是為了他人快樂,不惜一切,屢敗屢戰。
所以,人生最美好的際遇是為了所愛落力爭取,無論結果是怎樣都好。
所以,人生最難得的時刻是當你懂得問WHY NOT的時候,因為原因對你來說已經不重要,嘗試比一切都彌足珍貴。

無人能保證明天會更好,也無人能夠告訴你今後的人生就會無風無浪,但是或者20秒,或者你只需要20秒,人生就會載然不同。

是好是壞也好,也總比原地踏步好。
親愛的,鼓起勇氣吧!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推介 - 電視劇"Tell Me you Love Me" + "In Treatment" 撕心裂肺

HBO,小時候,每次扭到這個台,無論它播甚麼,我都會乖乖坐下看,多得它,看過很多不知明但好好好好看的電影。而伴隨我成長的就是Six Feet Under到後來的Sex and the City了,不知不覺,原來看了HBO很多年。

生活營營役役,人愈大就愈麻目。每天都過得很壓抑,每個人總有說不出的悲傷,說不完的故事。以下介紹的就是兩個HBO的劇集,兩個殘忍得很的劇。

"Tell me You Love Me" - 它甚麼都沒有,它有的就是所謂的愛情所謂的關係;"In Treatment" - 它甚麼都沒有,它有的就是所有撕心裂肺的生活。

"Tell me You Love Me"
告訴我你愛我,我明知的,怎麼你還是不開口。
告訴我你愛我,我明知的,怎麼欲言又止?
告訴我你愛我,我明知的,怎麼我愛你都沒有效了?

我愛你我愛你,說十遍都不足以證明。
請問,愛情,那有證明那有依據?
請問,我愛你,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Sex is a great thing to hide behind. For a lot of people it is easier to fuck than talk."
很到位嗎?或者你與他和她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此劇的尺度比SATC要大,就是把平時電視略過的畫面都一一呈現,無遮無掩,以展示其真實性。 沒有特別的場景,沒有甚麼特技,我們談的就是你每日都苦心經營的關係,我們面對的就是你最不想談的感情,那些一去不返的光景。




"In Treatment",就正以心理醫生為主角,一個星期,五個Sessions,不同的病人,說著令人心痛的故事。

這個劇集來自以色列,被HBO購入改篇,一播出就非常非常成功。目前為止,一共有三季。
一直我都把它閒置,在終於趕上GA的進度後,我一看就看了一整季,要知道,這個第一季一共有43集。

差點,喘不過氣來。
對啊,它比上述的劇更叫人窒息。每集充斥著對話,那些充滿爆炸性,壓抑,殘忍的對話。
星期一的Laura,透過性去尋找自我認同,在淪落和壓抑的邊緣中掙扎;
星期二的Alex,自戀得很,但完美的糖衣下卻滿目瘡痍;
星期三的Sophie,年紀最輕,但生活卻逼使她活得像過成年人一樣,然而內心深處的她卻是千瘡百孔;
星期四的Jake & Amy,愛得要生要死,相愛卻無法廝守下去,欲深愛卻無能為力,唯獨不斷傷害對方,才看見愛的存在;
星期五的卻是我們主角心理醫生Paul會見Gina,當他的病人活得肢離破碎的時候,其實他的生活也不見得風光。

他們五個人,就是如此對著鏡頭,跟你說著生活,說著那些不快童年,那些曾經美好的時光。他們幾個,最初都不承認我是來看「醫生」的 - 我只是來要你告訴我,「我很好,我甚麼問題都沒有。」。

然而,你和我知道,那些平靜地說著我很好,我無事的人,才最叫人吃驚和擔憂的。他們不斷告訴自己,甚麼事都無發生,一切安好如常。但其實,他們的世界正在崩潰。

生活有太多惱人的地方,不是每個人都會跑去看心理醫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把心底的那份傷痛掏出來然後大哭一場。面對那些解釋不了的情緒,我們根本就無能為力。

我們看著看著,或多或少,都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

看著Jake對Paul說:" I don't have many people to talk to",不正正就是我們的問題嗎?
看著Sophie對爸爸說"He knows me better than you do",很多時候陌生人對自己的認知比枕邊人更甚。

因為對著那些我們熟悉的人,那些我們深愛著的人,有太多事說不出口,有太多東西又不應該說。相反,我們又自以為熟悉眼前人,當你太先入為主,太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你也當不了聆聽者。

結果,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心理醫生,一個置身局外的陌生人。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My Top 1X Movies 2010

177,今年看少了很多很多,沒有看HKAFF,沒有看InDpanda,也沒有HKIFF(獨立那個)。但是看了很精彩的HKLGFF,真的要為選片的人兄(們)鼓掌一下。

猶記得上年選Top 10是十分困難的,但今年Top 20我也選得出,所以都無所謂十大與否了,就講講今年我最喜歡的電影,遲下也可以講講電視劇啊。

 《幸福摩天輪 Everybody's Fine》
一個老頭拖著行李,帶著幾封信,為的都是見子女一面。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永遠就是如此奇妙的一回事。任你如何隱瞞欺騙都好,他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電影坦白道出那些我們不敢不隱抒諸於口的一切,可以的話,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都應該看一次。

 《盲點 The Blind Side》
任別人說它如何商業如何煽情也好,勵志正面家庭劇永遠深得我心,特別是這種帶著無堅不催精神的,強而有力。Sandra Bullock的感染力,加上整家人本身都愛心爆棚,一切都恰得好處。喜歡親情片的朋友,不容錯過。

《宅配男金色搖籃曲 Golden Slumber》
中村義洋的電影就是這樣,一看就好似中了毒,很渴很想再看。由《一首Punk歌救地球》開始,我們都知道小故事大道理的力量很龐大很厲害。關於友情關於青春關於成長的,他都說得一清二楚,刀刀見血,日本片就總是能夠做到如此細膩無遺。

《少數幸運兒 Happy Few》
生活苦悶嗎?來讓我們交換情人嘛。你愛她,我又愛他,他又愛她,他與她就如此合襯,就不過是,不同時間軸。生命一直向前走,我們總會遇上不同的人,那個是對那個才是命中註定的一個,根本無從稽巧。選定了,又如何?我們都不過是普通人。

There's nothing wrong, we just want something New.

 《寡佬飛行日記 Up in the Air》
那些真正腰心腰肺的電影是這樣的 - 很淡然很淡然很生活化很生活,然後失驚你神插你一刀,突然一幕,一些獨白一個長鏡,直插心坎。本片的獨白不用我說,看過的朋友都記得背包論 -
你的生活到底承載著甚麼?而你可以放下的又有幾多?

《再單身遊記 Eat Pray Love》
別人說這套是女性電影,喜歡它的人共嗚得感動落淚;不喜歡的人總覺得女主角無病呻吟,有錢有地位有美好婚姻,卻自己在鑽牛角尖。但事情是這樣的,只有站在高台看風景的人才會看到對岸,才會看到山腰的一切,那些正在前進或根本一直在平地走的人,根本不會明白。

有機會的話,當你一個人去旅行時,不彷帶它的原著出國,或者你會別有體會。

《不敗雄心 Invictus》
我對運動電影有很大的情意結,特別是橄欖球,那種硬度那種速度,看似粗魯的蠻行,卻有著精密的策略。記得飛機飛個球場的那一幕嗎?電影就是擁有這一種攝人的氣魄,來讓我們向奇蹟向Nelson Mandela致敬。

《聲聲相識 Crazy Heart》
喜歡它和喜歡 《The Wrestler》的道理一樣,看著那些曾經有著輝煌日子的老頭子,中年窮愁潦倒,然後向著鏡頭,眼巴巴地告訴你This is Life。那種真實,那種撕心裂肺,配上首好聽到不能的Theme Song,情況就是嚐一杯陳年的Whiskey一樣,甘醇然後百般滋味盡在心頭。

《My Name is Khan》
對,我喜歡Bollwood電影,我喜歡它或者更甚於Hollywood。別人說它情節誇張,常常無啦啦跳舞唱歌,哈,我就是喜歡這些,我喜歡他們有明顯喜承轉合得故事,我喜歡澎湃的音樂節拍。然而,此片沒有音樂沒有跳舞,但有著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撇除愛情線,它就不過要告訴你Muslim、中東人,那些你說包頭巾的人,並不等如恐怖份子。每一個人都有著一個身份,一個國籍,我們斷不能因為以上種種而把他們標籤或分。電影賣的是一種堅持,一份信念,世界本可大同。

《殺死我阿媽 I Killed my mother》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mother issue。 小時候的我們不懂,長大的我們不願說,而電影卻大大聲一一道出。那種既愛引恨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我們有太多的話說不出,可以開口時又無從表達,想找個出口嗎?或者,此片可以讓你有點眉目。

《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Jim Carrey + Ewan Mcgregor,還要飾演情侶,還有甚麼理由不進場?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無視所有道德所有界限。當你覺得愈看愈誇張時,這一切卻是改篇自真人真事,某電視台也拍了紀錄片,看著看著,這樣傾盆而出的愛,世間難尋。

《基場上的快樂聖誕 My Yuletide Gay》
作為一套喜劇,它看得人拍掌叫好,捧腹大笑。 然而,我喜歡它的原因是它對出櫃的正面和勵志的描述,它的那股正能量,澎湃滿瀉。這是多麼多麼快樂的一個場景,Mom, I am Gay,然後媽媽走過來說 I love you no matter what。這就是我們的終極渴望啊。

《創戰記 Tron》
我不是科幻迷,對當年的Tron都沒甚印象。此片看trailer時是完全不知它想怎樣,只是那些visual effect和音樂相當吸引。(當然,打造soundtrack的是Daft Punk啊! )一邊看著,一邊為著現今科技讚嘆,我們的未來電影啊。其實,電影如此成功真的要多謝Daft Punk,他們成功令觀眾完全跌入The Grid。

未看過上集未玩過game的朋友,但喜歡玩effect喜歡電幻音樂的人,不要錯過啊!

在歌舞電影寥寥可數的時候,此片簡直是明燈,無論是音樂舞蹈,都教人目不暇給。所謂光彩〝所謂的紙醉金迷理當如此,雖然最後一切歸於平淡,但電影有著最好的概述:
『縱使風光不再,能夠驀然回首坦而面對的都應該感恩。』Go on!Play on!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 Eat Pray Love》生活,從來就是如此折騰的一回事

有一些電影,你一看,就知這就是你的生活寫照了,就如照鏡般真實。
我看著"Eat Pray Love"的trailer,眼淚居然就湧上來。

我是很易感動的人,但總想不到單單是trailer就已經把我狼狼擊倒。
其實,就是因為幾句對白已經擊中要害。
其實,就是因為我們都站在同一境地,我們都在尋找一個出口。

你住在大城市嘛?
你的生活忙碌嘛?

一切都無風無浪,就只是覺得眼前的並不是你想要,又或者是人生應該不是這樣。

所謂的生活卻令你沒有生活,所謂的充實但覺好空虛。
究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你有那一天是為自己而活?
你有時間獨處嗎?你有坐下,好好想想你的人生嘛?

生活應該是哪一個模樣,生活可以是怎樣?
給你一年時間,你會怎樣?選一個國家,幹點甚麼,走哪一條路,全部重新開始。

你放得下嘛?有幾多東西你要帶走,有幾多可以捨棄?需要不需要,喜歡不喜歡,捨不得,但帶得走的又有幾多?

我們喜歡的歡喜的,通通都不是眼前的這些。

我們每個人都好空虛,只是程度不同,只是承受力不同,只是我們每個人外在都不同。
那些被空洞吞噬的人,就如三腳椅一樣,力不從心。我們拼命抓著支撐點,我們耗盡力都找不到。

所以當女主角坐下浴室地上祈禱的時候,那種無力無助迷失的感覺,大抵我們都心領神會。
曾幾何時,我們突然信奉一些東西,甚至是一些人,又或者是瘋狂迷上一些活動,我們拼命找些興趣找些事幹。

說穿了,是宗教又好是愛人也好,我們不過在找尋一種強大的力量,一些陌生但又澎湃的力量好讓我們繼續向前走。

然而,慢慢我們會發現,這種力量再強大再旺盛都無法填滿心靈深處的空洞。
只要我們一停下來,人就面臨崩潰。

所以,她選擇了出走。
所以,我們都明白出走根本不需要甚麼理由。

在我們內心深處,尋求的不過是安靜。
我們這群住在大城市的人,從來不知道安靜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這並不是半夜街頭的寂靜,這不是把自己鎖在房內的死寂,這一切都是外在的。
我們真正追求,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安靜。

先決條件是,我們必須放棄那些我們自以為擁有的一切。
那些物質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牽掛那些制肘,我們都必須學懂如何放下放手。

對,無人保證出走一定會有甚麼大意義大得著,只是我們都必須承認,當生活逼得你喘不過氣來,我們就必須改變生活。

生活,從來就是如此折騰的一回事。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血色童話 Let the Right one In》潔淨無暇的純愛

近年疆屍電影/電視劇都多了,但質素一般,SFU的班底做的《True Blood》我不喜歡,口味不對勁;反而《The Vampire Daries》 細膩得多,那裡也說了很多吸血疆屍的規矩呢!但其實要數經典之作,當然是《Dracula》的淒美美艷是後無來者。要浪漫要看帥哥的就可以回去看《twilight》。那麼本木的賣點是甚麼啊?彊屍來來去去也是這樣,有甚麼好看?

本片沒有美麗的男女主角,也沒有愛得要生要死的激情,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永恒的痛苦與純愛,單純而純粹的愛。電影省略了不少原著的情節,一切都變得既詩化又簡略,既美麗又心酸。

很安靜很安靜。
大雪下著下著,一個又一個很孤單的鏡頭。

把男孩倒吊,割一刀,留著血,流呀流,有沒有一加侖呢?此時,我想起了《Dexter》,它有這樣的情節,這是採血的最佳方法,又多又快又輕易又不浪費。

她遇上了小男孩,然後已經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他是孤獨無助的道路上,遇上了那樣的一個強者,他們哪裡都沒有去過,就不過是樓下的平地,她與他的房子,但她出現後彷彿世界就不一樣。

性別不是一個問題,同類與否不是一個問題,甚至你的個人喜好生活方式也不是一個問題。
 只要你有事我就保護你,你軟弱了我就給你一個擁抱,夜蘭人靜時我來抱著你睡,那管是凍冰冰的身軀,還是出奇地溫暖又窩心。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純愛了,不被汚染也不受影響,縱使她一口咬死人,他也沒有落荒而逃,他他就站在此守候著。對啊,他的年紀輕,但這種愛情比起我們現世代的都來得輕而單純,就如白雪般潔淨無暇。

就是這簡單的一個小故事,但看著那場下不完的白雪,我的心一直都抽得緊一緊。直到他們踏上了火車後,那長短長短的對話,我本想舒了一口氣時,卻聽到最後的配樂:Let the Right one in,我就再也無法釋懷了。

這套電影的配樂也是值得一談的, 由一開始的The Arrival帶來了不安感,一直到Oscar in Love就平靜了一點,但到到最後的Going Home 和 Let the Right one In,我聽著聽著卻勾起了我不少童年往事,那是一份心底的情懷,往事回首正在觸動神經。

其實,我一直在想著片名Let the right one in除了表面的疆屍入門規條外,我們談的會否又是Let the right one in(to your life)?那麼,他就遇到了她。如果這樣看,很動人。

來聽聽,看看你會想起甚麼:Let the right one in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少女失樂園》A Moment or a Lifetime

就表面看來,此片可用幾字講完:情場老手哄騙無知少女。對,題材就是如此普遍和通俗。

然而,能夠把俗氣去掉,還能添三分貴氣,五分睿智,兩分流暢,一分坦率,才是我所講的命題,也是本片的厲害之處。

女主角在沉悶的世界中,找到了一道清泉:

人生中,曾否遇過這樣的一個人? 他風度翩翩,談笑風生,彷彿一走出來就閃閃生輝的。只要他出現,整個氣場整個氛圍甚至整個世界都不同了。他是通往另一世界的鑰匙,他是美好世界的佼佼者,對,他就是完美無暇的。

就在這樣的一刻,第一次感受到所謂的人生,所謂的快樂究竟是甚麼的一回事。

她一直渴求的,都一一提早出現了,一切比預期的還要好得要命。
其實最後他是一個甚麼人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教她大開眼界。


你說她年少輕狂,天真無知,即將恨錯難返嗎?
當女主角對著老師和校長說的兩番話,是如此的真誠和直率。對啊,我們要一輩子的安逸還是一剎那的快樂?

不獨是成長時,其實長大後我們都不時質問自己:
生活的框框是束縛還是保護,是一道安全網還是一潭死水?

不過年少時,我們顧慮的少負擔的輕。說穿了,誰不想不顧一切地去做自己愛做的,那管他人喜歡不喜歡,無視別人的眼光和說話?只不過,生活還是沒有捷徑。

但不過生命中若然有過這樣的一個人,帶你遊歷窥探那個不屬於你的國度,縱使最後遍體鱗傷也好,其實也不枉更應當感激。

假以時日你就會明白,這是人生最難學也最難能可貴的一課。

我們無人能夠保證讀名校當正當職業就會一生幸福快樂,悶得發慌了但生活平淡似水是好是壞, 沉迷燈紅火綠的世界是墮落還是快樂,我們根本無法商榷也無法去量度,更加無法劃一個等號。

因為人生有太多選擇,也有太多需要選擇,斷不是一時三刻就主宰了整個人生,所以沒有誰毀了你的人生,也沒有誰有能力毀了你的人生。

我們要牢牢緊記的是,沒有了昨天的一切,成就不了今日的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經歷,需要閱歷,需要體驗,需要過錯;需要狠狠地摔一跤,需要獨個兒面對苦困,需要低頭認錯,需要自我反省......而這一切的需要都是成長的必需品,也是人生千錘百鍊的成果。

每次看這樣的片子時,就如一面鏡子,倒映著我們的過去,無限共鳴。
這也是本片最成功之處。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最後的初戀 》這一章,美得足以在餘生慢慢回味

無論片名、海報、又或是演員,都結人一種老老土土的感覺嗎? 我身邊的朋友全都不感興趣,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 太過老氣橫秋,過氣了吧!

記得早年有一套《忘了忘不了 》(The Notebook)嗎? 我身邊的男士看到一半哭不成聲,你說故事不老土嗎? 你說不有六、七十年代的風味嗎? 全不是,本片的原著正好是《忘了忘不了 》作者,或者真的有點老土,但一陣窩心卻湧在心頭。浪漫愛情片最重要是甚麼? 感動。只要能觸動心靈深處的,那已經成功了。

故事本身相當簡單,就是兩個失意的中年人在海邊小屋相遇。兩位主角 (Richard Gere, Diane Lane)的演技一流,如果要去形容的話,我會說是"真情流露",二人把書中的角色活脫脫地演了出來,怎叫人不心動 ?

電影把故事說得流暢自然,展示了二人從相遇、相識、相交、相知,緣份就是如此奧秒的一樣東西 : "We all make choices, Adrienne. You chose that life, you chose that man. Do you even remember who you really are anymore? "在我們不知所措時,它就前來敲門,為我們展示下一步剛怎樣走。就是在這失意又孤獨的一刻,它與你並肩走下去 : 很奇妙嗎? 人生中我相信你也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或者形式/背景不同,但同樣畢生難忘。

"We save each other"

結局太傷感了,看到下半段時,也終於明白中文片名的含意(但仍譯得太差了)。
這一章,美得足以在餘生慢慢回味。

或者,今日縱使人去樓空,我們也應感激每個曾經到訪的人,無論對方幾不完美也好,畢竟他們也曾推動我們努力向前走,繼續人生。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窒色》其實是一齣悲劇

早年看過小說版的Choke,見它會改篇成電影,立即把書再翻了一篇,依然精彩絕倫。

所以急不及待跑去看電影版,不算得上非常失望,但是太過平鋪直敘吧?這不過是在交待一個故事,根本不夠傳神。特別是靈魂人物 - 媽媽,一點也不突出,要知道其實主角長大的背景是故事的骨幹,電影拍得太過含糊,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另外,在夜店對金髮女郎評頭品足一幕,太過簡短草率,不再有趣了。而問題的核心是,請問主角患"性癮"的原因,他自我發現/尋找的過程,那份神髓去了那裡? 又請問結局怎麼收得那麼趕,而rocks wall去了那兒?

90分鐘,其實根本不夠全面展示Victor Mancini。

好,或者未看過書本的話,會當它是一般性趣喜劇看待吧!

但是故事本身,我認為其實是一齣悲劇:

Victor說人人都想做英雄,只要你讓他滿足這個慾望,他一輩子也會記得你,一輩子都覺得有責任照顧你。而他不過想要愛,他不過希望在那片刻找緊愛,在懷中感受一點暖意。各取所需,有何不可? 或者你覺得這全都是藉口,一派胡言,但只要你回望他的童年,你就會明白 :

"That you had to risk your life to get love. You had to get right to the edge of death to ever be saved."

要這樣才感受到愛,不太可悲嗎? 我真的笑不出。
要從無間斷的性愛中,他才覺得自己在存活,不太可悲嗎? 我真的真的笑不出。

"The only person we'll hate more than each other is ourselves. There are few minutes I can be human"

結果,沉淪在肉體的歡愉中,遠比腳踏實地享受人生,更舒適更實在。太可悲了,怎麼會笑得出?
"Even the worst blowjob is better than looking at the best sunset, or smelling the prettiest flower."

對,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但有時可以選擇,或者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Where we're standing right now, in the ruins in the dark, what we build could be anything." / "We are not born equal sinners, or perfect knock-offs of God. The world tells us whether we're heroes or victims. But, we can decide for ourselves"

幾悲哀也好,我們都要繼續自己的人生。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The Duchess》一個人的落寞


劇情枝節都不多,又算不上極盡精彩,但我就是很喜歡。

或者,先不把這套戲附矛甚麼前設,不把它套上甚麼歷史背景,不過就是關於一個女人,一個甚麼都有,就是偏偏得不到愛情的悲劇。

"Every man in England is in love with her- except her husband"

這一句,已經完全點題,帶出了故事的核心。沒有甚麼,比起敗壞的愛情更叫人沮喪心死。

自問沒有做錯,就偏偏得不到另一半的歡心。
故事最可觀之處,也都莫過於此。

繁華背後一個人的落寞,Keira Knightley演得恰到好處。
"Duke of Devonshire: This will be the mistake of your life. "
"Georgiana : No, I made that many years ago. "

明知錯,但仍然努力走下去。
愈看愈心酸,愈華麗耀眼愈虛無。

三人行的無力感,彷彿只有她在承受。
直到最後,她都是在孤獨的氛圍中離開。彷彿,這個女人的愛情註定悲劇收場。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保持通話》回到八九十年代時


這套都算是我今年頗期待的港產片,看罷都不算失望。

有趣的是愈睇愈覺得自己回到八九十年代,好像在看成龍的警察故事,又好像是最佳拍檔。
又是國際刑警,而幾場追車撞車的場面都很有當年的味道,特別是懸崖垂吊的一幕。
故事本身就有很多犯駁位,而又緊張又爆笑的轉接位都承接得有點怪。
整體來說過了火位,幾十車連環相撞未免太過誇張。

而古天樂的角色的發揮空間本應比張家輝大,但出來的效果是前者又回到喜劇的時代,後者反而搶了不少風頭。

不過不抱太大期望的話,本片勝在娛樂性高,官能刺激都唔錯。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色慾都市》選擇你的愛情風格

那年,我在想任誰都喜歡這樣的一個電視劇。關於愛的,又只集中於愛。


每集的V.O,都成了一個話題:若果你遇上這個人,但他又.......,你又會如何是好呢? 又或者,我們於不同時代,都曾經不自覺代入了不同的主角。

在SATC後,有形形式式的電視劇,但大多都無法超越前者。如"Lipstick Jungle",可能3位Mr. Big太強硬,未能引起很大的迴響。唯一可媲美的是"Desperate Housewives,但又或者先入為主,都是無法取代SNTC。

其實,作為SATC長期的fans,電影感與否不重要,我也不太在意它搬上大銀幕會怎樣怎樣。
我只但求4位忠於角色,不要破壞過去的SNTC就可。結果,我看得快樂又滿足。

電視劇的是在紐約尋愛,很大很大的議題。但原來更值得商確的是,尋到愛後,又該如何是好?
Carrie帶出了問題,而答案是該如何維持?幾位主角都經歷了十年的起伏,每個人都找到答案。

究竟,所謂的擁有,是怎樣的一回事?4位主角性格截然不同,性格主宰了他們的愛情命運。 或者,我們總希望見到Carrie 與Mr. Big共偕年理。但這樣的結局,太不襯他們倆的關係,更不配合Mr. Big的風格。

然而,4位之中,我最愛Samantha。從電視劇到電影,她一貫爽直豪放,不忌諱不慎言。沒有框框,沒有束縛。她的離開,反而令這個角色更討好更可愛。

選擇在滑落谷低前,瀟灑地離開。
擁抱最好的回憶,然後轉身繼續向前走的人,最自愛。

於你而言,所謂的得到和擁有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HKIFF 2008 - 從《浪盪天涯》走到《第11小時》


浪蕩,是一種情懷,一種情操。要有怎樣的因由和動力才使人不顧一切出走?

電影沒有書那麼詳盡,但是仍然有著這種情懷。(如欲更了解主角的一切,極建議看看原著)

物慾名利薰陶得人忘了是非黑白,向上爬的基制使人每日營營役役。每人每日,機械式般生活。主角大概受夠這樣的生活,也受夠了父母的虛偽。結果他以一個全新的身份,離開熟悉的領域,尋找陌生的土地,從而尋找新的自己。

沒有甚麼,比起能做到心靈洗滌更激蕩人心。

“Some people feel like they don't deserve love. They walk away quietly into empty spaces, trying to close the gaps of the past.”

其實主角在訴說的時候,同時也在自我反思。
此片有點像公路電影,他遇上的人個個都貝閱讀性,而每個人都教他更了解,人生應該/可以是怎樣的一回事。

同時,他亦從他人身上重新肯定、認識自己,整個人真真正正成長過來。
真正在身心的層面,都經歷到自己真的活著。

“And I also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in life not necessarily to be strong but to feel strong. To measure yourself at least once. To find yourself at least once in the most ancient of human conditions. Facing the blind death stone alone, with nothing to help you but your hands and your own head”

人生的體會,從來都應該在人世的跌跌碰碰中領會。現世代的人都過分沉溺於努力賺錢的經濟體系中,然而這漸等同了生活素質。結果,久而久之我們對一切都麻木。結果,我們忘了世界的美好。

此電影的前題也是環保紀錄片th hour>的命題。

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結果拼命地工作,不以為已浪費更多資源。根本無暇欣賞大自然,結果人們忘卻了大自然的美,就任由一己的方便和利益,肆意破壞它。

問題就是我們的思想,一種根深蒂固但錯誤的思想。我們以經濟為上,其餘一切成為次要的附屬品。 人類又以為被滅亡的會是地球,但其實人類才是即將滅亡的動物。

人類在浪費資源,其實犧牲的不過是自己。

只是人類自以為是萬物之靈,又自命不凡,結果肆無忌憚去破壞我們所擁有的。
其實,一切未必太遲。

然而,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思想。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 you just gotta reach out and grab it.”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緣份吹吹風》與《留給最愛的情書》

兩日內,看了兩套都是關於愛情的電影。 這套反而喜出望外,看得開開心心。



異性同性戀單戀求愛,共冶一爐,有趣又可愛。 女主角討人歡喜,性格溫和又大方。

電影為愛情註入新元素,亦有新的註釋,直接易明:

Maybe true love is a decision.
You know, a decision to take a chance with somebody.

Without worrying weather they'll give anything back. Or if they're gonna hurt you, or if they really are the one.



本來流露於小說的文字,看得人淚眼連連,故滿心期盼般進場。
結果,我卻一臉不悅走出影院。

先頭的十分鐘,男女主角吵架的一段相當精彩,本應開了一個不錯的頭。
但愈看愈不對勁,感覺愈來愈荒誔。

無間斷的美式笑話,低級趣味的內容,俗不可耐。
愈聽愈看,真的令人不耐煩。
更糟糕的,拍得女主角一點都不吸引之餘,更有點厭惡之感。

如把它獨立於電影外來看,十二封情書依舊感人。
但當劇情己陷入一連串笑話,一切已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我想,這與當初的定位實在大相徑庭。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結局她沒有跟男子搭上,不然不如把電影改名好了。
可知道通俗和庸俗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後者糜爛得多。

當日看過書目後,滿以為此片頂多是催淚之作。
結果,比一套荷里活式的喜劇更不濟,對是喜劇。

Maybe 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Maybe it's something you have to choose.

激奮又勵志,我想如果要為此片配一首歌的話,我肯定是bad day。
電影說到人生不如戲,但其實說穿了只要真正有緣有份,人生不就如戲般巧合又精彩?

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明日的記憶》- 真摰細膩


不是癌症殘疾,也沒有皮肉之苦,卻更要命痛苦。
這是關於一個男人患上年輕痴呆症的故事。

電影對痴呆症寫來深入細膩,實在自然。
沒有肝腸寸斷的情節,但卻滲透著淡淡的淒酸。

當然不能抹殺渡邊謙精彩的演出,那份內疚和無奈極富感染力。
幾個重覆的長鏡頭,展現了他世界的孤寂。

屬於他的,像早已溜走,如此一去不返。

太太一直只待在旁,不離不棄。

但他的世界卻融不下其他人,有的只是很遠很遠的回憶。
幾場共餐的畫面,側面描寫他的無助,也突顯了此病的可怕性。

最後,就是甚麼都記不起。
無論如何牢牢緊記,轉頭卻忘了。

這是一種對內對外的折磨。

然而,電影後段走進一個自然閒適的故地,情感都慢慢釋懷。

放開胸懷,她與他默默地向前走。


雖然他忘記了,但只要一天她還記得,她與他也會同行。
她不會捨棄,他們共同締結的時光。

他們,還可以有很多個明天。

或者,這也是我們最後可以做的。
趁還未忘掉,好好珍惜過去現在我們所擁有的。

縱使有一天甚麼也記不起,存在的記憶也不會變。

幸運地,他有這樣的一個她跟隨在後。

《與神對話》- 我之感受與洗滌


電影是由同名原著改篇而成,Henry Czerny成功演活Neale,呈現的就是一個潦倒渾噩,蒼涼悲傷的感覺。

但故事賣的不是煽情,而是一種貼心的啟發。
(但請不要誤會,這不是傳教電影。)

因爲,它說的正正是”we are made of god”。
我們,就是自己的主。

自己就是最熟悉我的人,也只有我可操控自身的命運。

路,是人自己選的。
在困惑迷茫挫敗時,我們有時卻執著得充耳不聞。
"I talk to everyone. All the time. The question is not to whom do I talk, but who listen?"

結果,路越走越難行,「我」也越來越遠。
埋怨憤怒計較,都不明錯在哪裡。

唯獨回歸根本,我們才會找到答案:
"Feeling is the language of the soul. If you want to know what's true for you about something, look to how you're feeling about it."
不是單純的認知(knowing),而是要去經歷(experiencing)。
經歷你所感受的,你看見聽見觸動的一切。

這一切使我們更明白怎様好好愛自己,愛身邊的人和事。
由此而生的一句話,甚至一個擁抱,也使我們活得更好更快樂。

Neale的路不好行,世上更糟透淪落的人多的是,但他並不孤單。
電影尾聲的那一幕,正好說明原來早有人並肩同行。

大抵,你我的感受都不一様。

因爲,每個認識自己的過程都是不一様。
因爲,我們每一個都是截然不同的。

這裡思考的空間遼闊無限,放點耐性,你會看得更多。
未看過書的朋友,也不妨先入場看看。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尋找快樂的故事》拼出存活的意義


以1981年的三藩市為背景,改篇自同名書的故事,雖然看來煽情典型,但仍勝在勵志鼓舞。

這是關於一個小人物,發奮圖強的小故事──
默默向上游的主角,經歷大大小小人生的跌墮,但命運就是總與他作對。
妻子大難臨頭各自飛,屋企只剩餘一大堆賣不去的機器,和相依為命的孩子。

幾經番波,因緣際遇,一個扭計骰,扭轉了他的一生。
就是那種肯堅持刻苦和勤力的精神,誰說工字不出頭?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
“You have a dream, you need to protect it.”

老土?
但存活的意義不外乎發現和肯定自我的價值,從而努力生存,追求及實現理想。

若然你嫌電影太刻意取巧,不妨看看原著……

2007年1月27日 星期六

《香水》欲留還斷的哀歌


電影的節奏比書本明快,但亦刪減了不少情節。
(如欲了解更多主角的背景和成長,不坊再看看書本。)

然而,那強烈的故事感、對氣味的展示,兩者都是相當成功的。

“you can’t keep anything.”
為何嗅得到,找得到,卻無法永恆地保存?
於是,他不惜一切,希望把所有氣味留著。

無論任何方法也好,他只想好好鎖著氣味。
縱然最後離經叛道,但這不過是一種本能性的渴求。
一份欲留著所愛的(氣味)渴求。

他只單純地希望把一切永恆留著。
當中沒有對與錯,甚麼道德不道德,也與他無干。

當他竭力地在赤裸的身軀摸索時,教人看得心痛著急。
既然讓他有此天賦,卻偏偏(氣味)令他永遠捉不緊。

就是明明遇上了,卻又眼巴巴地與它分離。
世俗說這樣做再錯再殘忍,但誰又會明暸:
一切只為了填補那份空洞的悲涼和寂寥,為早已或缺的心靈找回一些安撫慰藉。

然而,悲劇不會完,人生可以更悲涼。
他可以掌握天下的氣味,但他永遠嗅不到屬於自己的氣味。
“if he could not smell himself and thus never know who he was”

他躲於洞穴七年,發現了這個殘酷的事實。
然而,他不想再被遺忘(棄),他走了出來,還望別人能給予他自身的價值和位置。

結果,他創造了一切,改變了一切。
然而,“it could not make him to smell himself.”。

原來,最根本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
氣味,終故還會消散。

或者,香水本身就是代表一切最原始的本質。
它所誘發的,是心底裡本身,對人與人間原始的探索和好奇。
作者說過,我們太相信眼睛所見的。
但氣味,就不會說謊。

透過它,他們看見了愛;
透過它,他得到了丁點的愛。

但暫時的快活,始終彌補不了整生的空虛;
別人短暫的擁吻,不足夠償還一生的愛。

原來,明白自己永遠無法愛與被愛,比起無法留著氣味,還要悲慘。
原來,有種東西,失去時,比起氣味更遙遠更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