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HKLGFF 2007 -《星空下的三人舞》尋找自身價值

這張美麗的構圖,盪漾在聖誕的前夕,份外觸動細膩。三個在寂寞遊走的靈魂,在互相牽引,在交纏間相依相慰。

雖然作為一個多線發展的故事而言,重章疊節的位還有頗大的進步空間。
只略嫌情節說得太白太明,少了點交錯的驚喜。

驟眼看來,無論片頭間場和trailer都很有crash(見下)的味道(特別是farancesca倚的一幕),連探討的題材都有所雷同。

兩者同樣關於在大城市的迷失與尋找,前者煽染強烈悲劇意識,後者則較輕巧小品,集中於女性的情感上。

同志味道雖不太重,但卻淡然地誘發在各人之間。
那種按捺而含蓄的情感,哀愁但不感傷。

大城市節奏太快,每日都有形形式式的人擦身而過。
“Sooner or later, they always leave you.” 結果,這群陌生的靈魂都擁有共同的特點:孤獨。

或者,這也是隱含的引旨:我們都無法抓緊自己心愛的人和事,結果我們都撲空。
陌生的靈魂,在單線上相遇。

她們都抱著不同的原因,獨自離開自己的城市。
或者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中,人們都很想來一次出走。

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尋找答案,為何值得「居住」/(How to your life = 生存)。
在陌生人身上,她們找到難以相信的親密。

因為沒有包袱,所以就能痛快淋漓地擁抱。
因為太需要即時的愛,需要以陌生的軀體去確認自己仍然存活。

所以,是男是女根本不太重要。
同時,有些問題的本身已經是答案:
為何值得生存?生存本身不就是一種價值嗎?當我們不停尋找外來的人賴以生存時,我們卻忽略了自身的價值。

到最後他們都找個安全歸宿,那就是自己:懂得愛人,其實更要懂得自愛。

Trailer: ( if someone know the background music, plz kindly tell me)

《暴劫現場》絕望真相


已經有頗一段時間,沒有如此敏感的題材。
原以為會是大美國主義,但是結果越後越表明立場。

先不講畫面上好看與否,反而想深入談談當中的訊息。

長期身心的拉据,令雙方都按奈不住。很需要以暴易暴、以牙還牙,但其實問題從來未解決。

又或者,根本就沒有人正視正面面對問題。

最後,這只是一場政治的浩劫/心靈上的洗劫。
怎麼我們會輪為冤冤相報的份子,我們希望對方得到的是怎樣的下場?

極其諷刺的是,人們自以為正保護著心愛的人事。但同時,卻不自覺地傷害身邊的人。

不停被受傷害,又不停以另一個自以為對的方式去復仇。

因為不忿,因為要摒息心中的怒火。
到最後我們把人殺光後,找到兇手了又如何?

若果抗爭到底的就是勇士,那麼進行自殺式襲擊的又算得上是嗎?
英雄式的崇拜,只是一個殺肆的藉口。

我們屠殺的不單是玉眼所見的血肉之軀,更是片體鱗傷仍舊存活的大眾。

然而,那戰地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對錯和勝敗。
或者由發動襲擊的一刻,誰也已是輸家。

越後越悲涼,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沒完沒了。

“To kill them all”?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HKLGFF 2007 - 《喪愛》慾念交纏


電影的格調,與生俱來就是一套很法國的電影。
節奏偏慢,情節不流於語言上的,優優閒地說故事。

而對於性愛和亂倫的處理,都瞭如指掌,恰到好處。

整個畫面都色調繽紛,主角也美麗動人。
兩者溶入青春的糜爛時光,或者最適合不過。

四男一女,以軀體去互相了解溝通。死亡是一個命題,也是促使以軀體貼近的來源。

電影長期都處於一個使人摸不著頭腦的狀態,但或者故事說得越模糊,越迷失,越接近青年的心態。

越戲劇性的情景,原來越是真人真事。

其實,太暖昧太親蜜的關係,其實都是在踩鋼線。
太親近一個人,都會把中間的距離毀掉。

荒唐的不只是關係上的混消,更甚的是缺乏界線的情感。
亂得連自己都無法控制,最可怕的最恐佈的,是最後無法承受的是溺愛的真相。

愛到要毀掉對方的,那就是一種情感的變質。

其實,電影交代得很清晰,分別在於你的界線定在那裡。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教我如何可以不愛媽》Tha Amazing Phatom Lady!!


“Age goes gracefully.” by Leslie Cheung
Patrick Kitten,確切地演活了那份優美,活像一隻穿花蝴蝶。

美,不只在外,更在內。
那夥心,單純又細緻。

由被拋棄的一天開始,他就註定不好愛嗎?
由那天發現自己該是女兒身開始,他就要被受歧視嗎?

如果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每每一波三折;
如果愛情註定無法廝守終生,總是被遺棄……

是否就不應活下去?

不!
只要你懂得愛自己,其實誰都很可愛。

“How does somebody survive a deeply aggressive world just by being himself?”
這個就是影片的核心所在,而問題的本身已經是答案。

這樣的情節,有點像早前日本的《花樣奇緣》。
同樣悲慘的經歷,不同的處世態度。

此片雖帶著悲劇的影子,卻以積極輕鬆的心情面對人生。
而較特別之處是導演刻意把劇情與歷史作掛鉤,視野更見遼闊。

不哭哭啼啼,只安守本份。
甚至小小的囚室,結他丁點的安全感,他也會感恩。
或者,外面的世界太奸險,太大起大落。

雖然真愛不曾出現,但他仍相信愛的存在。
“she even believe the truth love.”

其實,電影中描述的phantom ladies 何常不是他的倒影!
phantom ladies被時代吞噬,他又何常不是被時代遺棄?

但他比起phantom ladies更傳奇,更神秘。他所寫的故事書,正正就是內心的寫照。

尋親的過程,也是尋回自我核心價值之旅程。
是男是女不重要,重要是自我的肯定和認受。

直到找到phantom ladies後,在他心中的phantom ladies也釋懷。
咫尺之間,一切都要完結。

人生,還要走下去。
第36章後,誰敢說沒有第37、38、39?

“Patrick never really loses even when he loses everything” by Neil Jordon.
你又辦得到嗎?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魔間傳奇》東不成西不就


看trailer時,我一直都被其懸疑感和題材(當然Will Smith都很重要)吸引著。 滿心期待這會是怎樣的一個傳奇時,但卻越看越覺流於空洞。

既無法營造死城的悲涼,也造就不了主角的獨腳戲。
東不成西不就,突然於最後二十分鐘加·入女角,我也覺得是不明智的。

電影想帶出的訊息很多,有關上帝和關於希望的闡述有待發展。
但這種公式化的病毒片如仍單單以怕光怪物與人類抗衡,或者只不過在原地踏步。既然要去講一個傳奇的大題目,怎麼不是以自己來實驗。

雖然對人物的心理拿掐得不錯,但努力建立的環境卻沒使角色有所推進成長。

空有演員,卻在倘大空間中沒法得以發展。
要是在情理之外的,你至少讓我相信有這個世界的存在嗎?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奇異恩典》激盪人心過後


因為黑奴,所以進場。
因以為是宗教式電影,令不少人卻步。

然而,離場後,我卻相當感觸。
感觸,因為當中的訊息,原來今日都受用。

要推翻奴隸的制度,於當時而言,猶如推翻一個時代。
為了商業,為了經濟,種種利益,不惜草菅人命。

犧牲無數的生命,在商人財團的眼中,是值得又無可厚非的。
他一人的力量,意圖改變這殘酷的事實。

以小敵大,以寡敵眾;衝突愈大,愈具戲劇性。
節奏愈演愈激昂,愈看愈激動人心。

No matter how loud you shout, you will not drown out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電影勾起觀眾抱不平的心,那一幕屍味沖天,拍來盪氣迴腸,悲慣而震撼。
沒有甚麼比五官所感受的,更真實。

不紙上談兵,他活脫脫地成了人民英雄。
以口服人,以實際行動打的一場勝仗。

然而,我所謂的感觸,來自近年提倡的公平貿易。那日的黑奴,和今天的農民,其實同出一徹。繁榮背後,剝削依然不斷,大財團繼續壟斷市場。

商人為私利,不惜以本傷人。農民汗流浹背過後,換來的根本無法糊口。今天被奴役的,雖不再是生理上鐵扣般的皮肉之苦。但心理上長期的煎熬,朝不保夕,付出再付出。永遠無法自給自足的痛苦,其實不相伯仲。

結果,當日的黑奴與今天的農民,同樣呈願死掉。社會愈見倡旺,其實隱憂愈多。然而,Oxfam的出現和行動,不就如男人一樣嗎?

我也相信,終有一天,貿易會公平。
Remember, God made men eq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