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於國際電影節上映的《Strings》,有幸於影藝再次碰面。電影以歷史戰爭為背景,但其最吸引之處,卻是首度以木偶扯線公仔做主角。電影中木偶細緻的舉動,儼如人一樣,扯線清晰可見。沒有刻意用電腦刪除,反來得更實在和動人。
木偶締造了一個嶄新的幻想國度,但當中的情感卻是現實的。電影中他們都相信命中安排的配對,正如片中所說的"We're all connected."
只要當中有愛,便可牽連一線。
當我們要降臨、離開,繩如生命般牽引在身上一開始繩儼如繩控制了手腳的舞動,一切像早已備受控制,但其實我們又擁有自主。
愛,令人走在一起,當你牽動我,我手就舞動,你向後走,我又同樣向後走。
愛,來得一致又快樂。身軀中彷彿藏有愛人的神經。
愛,來自那隻手。犧牲,成就了一己的完整。利用個體的完整,去造就世界的完整。
凡事,總有一定的價值。
兩者,同時見證了all connect。
繩,是一份莫妙的牽連。
如果糾纏了,我們走得更近。
又或者,我們會被現實的制肘(如監獄的圍欄),限制了我們的接觸,但只要盡力向前,我們始終觸得到。
或許,未必需要物質的附屬,也可互相牽連。
當我們得到或失去,是成就另一種終結與開始。
既然沒有所謂的開始與結束,何必去計較擁有與失去。
當不再依屬天空,當繩離棄身軀,是悲傷更是解脫。
繩子從彈指間溜走,是最後的祝福,也是開始新的路程。
如果愛仍在,生命就算面臨終結,也可奏出美妙的樂章。盪漾在空中的,是由愛去承托的。
曾經,我們誰都不曾依附誰,卻又於情感上互相扶持。
當了解真正的愛,我們也可如片末的鳥兒拍翼飛翔。
誰也不可替代、搶奪。
軀體,是落日的餘暉下沉殿著深厚的愛。
離開的人安然,但願把一己的慾望投射,生存的一位也應活得好。
每個人都會安排被配對,我們總會找到合拍的一對。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2006年2月10日 星期五
《慕尼黑》- 周而復始的世代
在一九七二的奧運村內,發生了一宗殘酷的屠殺事件,巴勒斯坦十一名恐怖份子,挾持十一名以色列運動員,最後全部慘死。
以色列立即進行報復行動,無法再忍受,唯有以暴亦暴。
電影節奏較慢,中段雖有連串炸彈場面,卻略嫌有點推砌且力不從心。然而,後段較為扎實有力,以拍擋一一死亡、殺手的職業性惶恐,把主角複雜的心態逐步推進。
主角最初主張較「人道」的刺殺,但後來卻演變成屠殺,迷失了自我的本性,喪失原則,殺人變得理所當然,如生活的一部份。
血腥淹沒了價值觀,荼毒了整個思維。生活,彷彿被殺人主導。
現實與夢境,同樣痛苦。
導演透過人複雜的陰暗面,成功證明冤冤相報的不可行。
夢,原是睡眠中一種心象活動的歷程。
在連串惡夢中,隱含著無限的悲涼和恐懼。運動員雙手被綁著,無力抗衡。這是自我心理的投射──驚恐的根源來自殺戮的不人道,但自己又何常不是一樣?
同樣殺人,他殺他,他又再殺他,誰才殺得對?
或者,從來都沒有根本的對與錯。
拍擋一一被殺,這一刻終於驚醒。
今天你殺人,明天人殺你。
無法阻止,要是參與其中,就得明白規則。
誰付得起金錢,誰就可以殺誰。
身為殺手,難道可以豁免嗎?
生命,頓變得很脆弱。
放下身份,殺手也只不過是平凡人,卻過於了解殺人的方式,帶來了生活最深層的不安,可謂生不如死。
每個人的身份也是虛無,或真或假,你只可以選擇相信與否。陰霾的人在明亦在暗,根本無法估計。
摩天輪轉了又轉,一切其實重覆又重覆地發生。
敵人死去,有第二位補上,還有第三位,第四位……
同時,對方也會把你置於死地。
就這樣,世世代代,沒完沒了。
然而,當復仇過後,我們又會得到甚麼?
或者,打從一開始,我們只想找尋一片屬於自己的國土,安然地生活。
在落力爭取的同時,我們也犧牲著很多很多人和事。
世事,從不打算盡如人意。
渴求和平,更渴求得回國土。
然而,和平需要全人去成就。在所謂追求和平的世代,可以單純地、無畏又無懼的,從國家、人權出發嗎?
挺而走險過後,才明暸得到的多,就得要多少人命去填補。
如此,循環不息地,爭取;犧牲。爭取;犧牲。
周而般始,那裡也是開始;可以的話,那裡也可結束。
畢竟,有人落力追求,也有人安於現狀。
以色列立即進行報復行動,無法再忍受,唯有以暴亦暴。
電影節奏較慢,中段雖有連串炸彈場面,卻略嫌有點推砌且力不從心。然而,後段較為扎實有力,以拍擋一一死亡、殺手的職業性惶恐,把主角複雜的心態逐步推進。
主角最初主張較「人道」的刺殺,但後來卻演變成屠殺,迷失了自我的本性,喪失原則,殺人變得理所當然,如生活的一部份。
血腥淹沒了價值觀,荼毒了整個思維。生活,彷彿被殺人主導。
現實與夢境,同樣痛苦。
導演透過人複雜的陰暗面,成功證明冤冤相報的不可行。
夢,原是睡眠中一種心象活動的歷程。
在連串惡夢中,隱含著無限的悲涼和恐懼。運動員雙手被綁著,無力抗衡。這是自我心理的投射──驚恐的根源來自殺戮的不人道,但自己又何常不是一樣?
同樣殺人,他殺他,他又再殺他,誰才殺得對?
或者,從來都沒有根本的對與錯。
拍擋一一被殺,這一刻終於驚醒。
今天你殺人,明天人殺你。
無法阻止,要是參與其中,就得明白規則。
誰付得起金錢,誰就可以殺誰。
身為殺手,難道可以豁免嗎?
生命,頓變得很脆弱。
放下身份,殺手也只不過是平凡人,卻過於了解殺人的方式,帶來了生活最深層的不安,可謂生不如死。
每個人的身份也是虛無,或真或假,你只可以選擇相信與否。陰霾的人在明亦在暗,根本無法估計。
摩天輪轉了又轉,一切其實重覆又重覆地發生。
敵人死去,有第二位補上,還有第三位,第四位……
同時,對方也會把你置於死地。
就這樣,世世代代,沒完沒了。
然而,當復仇過後,我們又會得到甚麼?
或者,打從一開始,我們只想找尋一片屬於自己的國土,安然地生活。
在落力爭取的同時,我們也犧牲著很多很多人和事。
世事,從不打算盡如人意。
渴求和平,更渴求得回國土。
然而,和平需要全人去成就。在所謂追求和平的世代,可以單純地、無畏又無懼的,從國家、人權出發嗎?
挺而走險過後,才明暸得到的多,就得要多少人命去填補。
如此,循環不息地,爭取;犧牲。爭取;犧牲。
周而般始,那裡也是開始;可以的話,那裡也可結束。
畢竟,有人落力追求,也有人安於現狀。
2006年2月7日 星期二
《無痛失戀》珍貴愛情課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e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ed.」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e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ed.」
再響起熟悉的lyrics……
太愛這齣戲,愛Kate Winslet ,更痛愛Jim Carry。
每當戲中主題曲響起,腦海不停在回想劇中的一點一滴。
"Everybody Gotta Learn sometime"就是此片的主題曲。
人生要學習的課題有太多,愛是難以忽略的一環。
人,總以為曾經滄海,就懂得愛。
經歷過,並不代表學懂怎樣去愛。
劇中男女主角以為只要把對方洗掉,人生就得以延續。
以為只有徹底地忘記過去,才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當男主角立心要把"她"清除時,才發現事實卻不是這樣。
深愛過,原來很想保留著這份記憶。
曾經毫無保留地愛過,假若有天厭倦了,就別過頭來,希望逃避。究竟可以往那裡逃?
曾經被所愛傷害了,於是報復。周而復始,究竟何時才可了結?
不愛一個人,不會是罪。
曾經他和你走過人生的一部份:他給過你快樂、驚喜;他說過把身心也會付託給你。
今天,他同樣可以跑掉:他放下身心的軀殼,帶走靈魂;你既然嚐過快樂,苦澀就是過後的附屬品。
一切,是必然、相對地存在的。
每個人,都需要在愛情中學習、成長。
人生是由不同的範疇,一小撮一小撮組成的。
今天,他同樣可以跑掉:他放下身心的軀殼,帶走靈魂;你既然嚐過快樂,苦澀就是過後的附屬品。
一切,是必然、相對地存在的。
每個人,都需要在愛情中學習、成長。
人生是由不同的範疇,一小撮一小撮組成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