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全球暖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全球暖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地球停轉日》一切仍正在發生

入場前,差不多每個朋友都勸我不要看,且劣評如潮。但我仍相當期待,不是因為Keanu Reeves,不是因為特技,而是因為它背後的訊息(對,我對環保電影有極深情意結)

而近年來較由《明日之後》到《絕望真相》/《第十一小時》《WALL E》,三者都有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

當然《明》是最受歡迎,又雪崩又塌樓,鋪天蓋地的特技,又有點絕處逢生的味道,無論感官視覺刺激都一流吧! 到《絕》/《第》都以紀錄片的形式,前者有戈爾壓陣且較為生動,亦拎到Oscar,但香港都不是太賣座 ; 而後者更慘淡,雖說是Leonardo DiCaprio旁述,但作用不大。雖則資料較前者豐富,但太多人都嫌太悶 ; 到《WALL E》可算是近年較另類的卡通,但畢竟形象可愛討好,雖對白不多但都較易入屋。

其實近年開始愈來愈多(涉足)環保電影,今年已有《破天慌》《新鐵金鋼》《Wall E》到這套。但觀眾期待的《地球停轉日》,究竟是想破舊(1951年的《地球停轉日》)立新,還是想看另一套的《明》,新版的《末世浩劫》? 又或者撇開重拍的問題,在看了tralier/海報/戲名後,大家所期待的至少並不是一套環保電影吧?

或者,這就是問題所在。

觀眾期待的是外星人要毀滅地球,人類要站起來對抗諸類嗎? 結果,外星人的確前來毀滅,而毀滅的卻是人類。這正正是近年一眾紀錄片要糾正人們的觀念:

"If the Earth dies, you die. If the human race dies, the Earth survives. "

對,地球不會滅亡,是人類才會被滅亡。

或者,此片的確有些部份令人咋舌(我也受不了McDonalds的宣傳),而且還有莫大的進步空間。但請先不要漠視背後的訊息,"Change"(改變)是必須的,是急切的,但究竟人類可時才會明?我們也要有個外星人出來殲滅我們那刻才會醒覺嗎? 我們可保他也會給予人類改過自新的機會嗎?

"At the precipice we change." 那是事實,但也都太可悲嗎?

不要再自私地告訴我這一切不會在你有生之年發生,更不要告訴我這一切不會發生,因為這一切都正在發生/逼近。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Wall E》在莫名的感動下覺醒

如果你覺得這套卡通令你納悶的話,你便認為我痴人說夢話。 然而,我相信如果你也有一絲感動的話,大抵你也明白我在說什麼。

我喜歡這樣的一套卡通,簡單直接,最重要是夠純真。
純真不等如低能,也不等同幼稚,講的是一份統粹又真摯的感情。

沒有多餘的對白,也沒有色彩繽紛的世界。
從太空到地球走一趟,原來只需十指緊扣,便能觸動心靈。

不期然令人回想起當年的E.T,講的都是那微妙的接觸。

借用Crash的開場白:

"It's the sense of touch.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

那就是我們久違了的純真。

打從心底裡的一份感動,原來來自長久的孤獨:

我們每日在大城市來來往往,與無數人擦身而過。
然而,愈貼近愈陌生,愈繁華愈倍感寂寞。

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中,人怕接近人。
我們不停在猜度,量度,佔近,生怕別人找自己便宜。
我們帶著不同的面具,穿梭形形式式的場合,生怕別人把自己看穿。

結果,我們懂得如何在大都市中生存,卻忘了甚麼是生活。
“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在全球暖化的大前題下,我們除了把環保日日夜夜掛在口邊外,是否就無能為力?

我們懂得在物質上優化生活,但並不代表我們就真真正正,腳踏實地地生活。
如果要像電影般等到700年後,人類才找到答案的話,畢竟太悲哀了。

在我們努力提昇個人的生活質素的同時,也是時候好好想想甚麼才是生活的本源......

2006年10月5日 星期四

《絕望真相》WAKE UP


“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e
don’t know.”
對,以上的一切我們都知道的。
但可曾想過,如何去挽救,如何化危為機? 抑或,你根本一直忽略事情的嚴重性? 從來,都不認為眼前的景象有甚麼問題?

戈爾──
曾經滄海(佛羅里達州一役),兜兜轉轉,還是重返環保的路上。 電影以戈爾的人生觀的轉變,貫穿講座的內容。

不是大起大落的情節,而是最現實的真相。
真相,比一切來得更具震撼力。

「除了反恐之餘,我們還有甚麼可做?」
當還在殺個片甲不留時,有否想過自己踏著的土地快要淹沒?

不斷爭名奪利,卻從沒想個為這個「家」做點甚麼(連Kyoto Accord都未簽)
,實在捨本逐末。

人們把既有的一切(資源),視為理所當然。
繼續無日無天的浪費,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好,冰川破裂,無法折射90%的熱力,海洋照單全收;
冰川破裂後,北極熊溺斃;
全球水位上升,沿岸地區的人民會怎樣;

不止是美國人的事,北京、上海都會發生,這是全球化的問題。
你還記得,歐洲的熱浪死了幾多人嗎?最熱的溫度都出現在幾時?
一年多個風暴會有多恐怖嗎?

以上所說的,電影中呈現的片段和數據,全部都是近年的。
可怕嗎?

當你在埋怨十月的天氣還熱得像火爐時,你有否想過問題有幾嚴重?
當你眼見世界各地名勝風光不再時,你有否想過背後的因由?

電影的促成,是為了盡快喚醒人們沉睡了的警覺──
其實,這已經是最後的警告。

香港近年盛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以人為本,以下一代也可擁有足夠的資源為大前提。

但隨了重建舊區,拆卸歷史性建築物(灣仔街市);
近期只見口號和片面功夫的藍天行動外,還作了些甚麼?

“We will do that tomorrow.”
但我們還有幾多個明天?

問題早已逼在眉睫,講座以用青蛙喻人,說明就因人習慣了周遭的環境,
就難以感覺其變化,結果地球早已在水深火熱中。

不能再視以不見,不要再坐以待斃。
“Everyone can made choice to choose, the solution are on our hands.”

HEY!WAKE UP AND DO THIS 10 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