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伊沙貝.雨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伊沙貝.雨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6年5月17日 星期三

《淚海》成長以外

記不起前塵往事的人,連當下的一刻也不實在。
沒有記憶的人連自己也不懂面對,何況是過去?

哭醒的日子連綿不斷,淚總靜靜落下,自然得變成一種美。
一種很蒼涼的美。

於是,她學著成為另一個人。
結果,這場大逃走,令她枉然踏上新的路程,尋回自我。

女兒的回歸和男子的出現,引領她一步一步走向終點。

傳說愛人默默守候,難捨又難離;
記不起,卻又可在字裡行間中見證。

愛沉澱在年月中,來得深而重,教人渴求至死。
誰也希望在地球的某一方,一直有人等候自己。

這種感覺,很好很好。
再迷失,或者也有愛來填補。

然而,越接近真相,越不知所措。
直到四目交投的一刻,她明白甚麼叫記憶。

但凡她記起了的,都是很久很久的事。
那段愛情再神聖,都是過去的事。

她穿梭於一串又一串的葉中,由燦爛到枯萎,直到永恆地宰於牆上。
彷彿意味著一切,都必須如此過渡。

到頭來,結果就是那麼敗壞。
此時此刻,終於大徹大悟。

過去的,畢竟也過去了。
今回,她平靜得出奇。

或者,當重新自我認識,懂得愛自己,就懂得愛身邊的人。
找出問題所在,面對解決。

大吵大鬧,只會哭得更多更無謂。
再者,這只不過是自虐。

當明白凡事都有代價,就不會再埋怨。

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道歉和說我愛你話,那種力量就是最宏大的。
由憤世嫉俗到鬆容不逼,需要的是一個成長過程。

同時,角色有所成長,更具感染力。

懂得因人快樂而心感幸福,明白何時應該抽身離去,才謂真正放得開。

每個人都擁有陰暗面,但有時隱瞞都是一份尊重。
再罪大惡極的人,都並非完全一面倒的。

於是身份在這公路上變得無關痛癢,每人只但求出走。
結果,每人都找到了。

除了自己,原來還有很多。

今後,他們還會一齊上路。
有幸,這一刻還有你我互相撐扶。

2006年5月13日 星期六

《包法利夫人》不歸路背後


愛一個人開始變得叛逆,愛就會開始變質。
不安份的戀人,還可廝守終生嗎?

背叛,原於不滿足。
人,總企圖得到更多更多。

包法利夫人,雍容華貴,艷壓群芳。
然而,表面的風光,彌補不了心靈空洞。

規律和安逸,根本不是她所追求的。
當她發現他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自然就無需理由,狠狠拋棄。
他與她之間,只不過是一攤死水。


同床,異夢。

終於,她遇上另一個他。
浪漫懾人,教她心醉不已。

從偷情而來的快感,帶來新的衝擊。
同時,也牽起一場具毀滅性的風暴。

她沉溺於自己的世界,回味他的一切。
然而,脫離現實的人,又怎會分得清誰是誰非?

曾經,她以為,會幸福快樂。
今天,她以為,會遠走高飛。

事實,卻大相徑庭。

然而,被遺棄的另一伴,仍然默默守候。
可惜,她渴求至死的不是他。

這場偷情的遊戲,她輸掉了。
玩得太認真人,總會輸,輸得很慘。

或者,打從開始的一剎,就已經無法回頭。

曾經得到一秒的激情,誰敢說還有下一秒?
但是誰又敢保證,眼前的不就會一生一世?

有時,愛情是一種執著。
執著地堅持去愛。

這樣的人,不要甚麼細水長流。

此刻無論丈夫如此深愛著她,她都無法領會。
太幸福了,變得理所當然。
眼前人明明是這麼好,卻忍心玩弄他的愛。

相愛,就是如此困難。

然而,這個得不到愛的女人,在迷失中把自己毀滅。
由我來開始和終結,是完滿還是更悲哀?

終於,當她再無能力離開,她放心地投進他的擁抱。

電影最後落在幾個情人身上──
原來再轟烈,都只是剎那間的事。
畢竟,這個代價都太大、太沉重。

2006年5月11日 星期四

《我倆之間》你我她


劫後重生的人,應恰如其分還是更應抓緊人生?

拯救過後,感激流涕,以身相許。
生兒育女,同床共枕,等如我愛你?

我願意?
是愛,還是緩兵之計?
是愛你,還是報答?

如是者,一生就是這樣子?
這就是所謂的婚姻?

無法抓緊、感覺愛的存在,就連人都一拼迷失當中。
日復日地。

直至遇上她,在那份虛空孤獨中,終於懂得如何填補。
由她身上而來的,就是共鳴。

第二次重生。
找到問題核心,不再妄自菲薄。
她就是啟迪人生的良藥,教她重新肯定自身的價值。

不再迷惘,不再空洞。

二人越接近,人越覺實在。
越實在,卻越離經叛道。

當天他的一見鐘情,轉化在她倆電光火石一刻,更為湊效。
那是雙向的力量。

失去愛的男人,只剩餘憤憤不平的力量。
大吵大罵,燥狂焦慮。

當天的救助,彷彿不值一提。
或者,早已被遺忘得一乾二淨。

他不明所以,為何今時今日,她才渴求自由?
怎麼她無法安守本份?
或者,他仍然以為自己很偉大。

為自由,賠上婚姻;
為婚姻,失去自由。

原來,還是甚麼都沒有。

婚姻和自由,要並存必須犧牲,要犧牲必須有愛。

大抵,他倆就是如此空空如也。
夫婦之間見得陌生,我倆之間卻見得細膩。

婚姻,變成一場束縛的遊戲。
越束越緊,越緊越設法逃跑。

這場角力,沒有輸贏,只有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

如此,電影沒把她倆作煽情描寫,沒有締造患難悲劇情懷。
但卻在平坦中,令人暗生認同,合情合理。

其實到頭來,三人最愛的還不過是自己。
無論過去和現在,都只在成就一己的慾望。

結果,這是甚麼都沒有。

無法放開自我的人,那有資格去愛,更何況談婚論嫁。
三人的交戰中,教人看清婚姻的真相。

愛你,不一定要結婚;
結婚,不一定等如愛你。

如此,愛你,不止是一紙婚書,一句我願意這樣簡單。
再者,形式化的愛,只會飲恨於年月中。

然而,誰可掌握背後意義,誰就可永遠擁有那巨大的力量。

2006年5月8日 星期一

《聖賽爾》一廂情願




教育下一代,望子成龍,由十七世紀後期到今天,是否都是如此一廂情願?

片中的皇后盡心盡力,撫養那群落難的女孩。

精心編配,用蝴蝶把她們一一劃分,有條不紊的;
統一語言,有趣耐心教授,讓她們盡快融入世界。

是愛心滿瀉,還是只是在滿足一己的私慾?
把她們帶離水深火熱後,可自由選擇自己的喜惡,命運也可以改寫嗎?

引領她們走向世界,同時也定下框框。
誰偏離軌道,都會被一一捕獲。

其事所謂的世界,只不過是由她定的。
只要循規蹈矩,乖巧聽話,就安然無恙。

要不,她有能力毀掉你所擁有的一切。
神父的出現,就是她所謂的「救瀆」。

名義上是拯救,實際上只不過另一種跌墮。
由現實來的,從規範來的,還不是痛苦。

莫說離開,根本誰都不可逃走。
然而,別無他選。

以宗教的力量,把她們綁在道德內。
之外的,都會灰飛煙滅。

此時此刻,誰都明白這不是甚麼救瀆。

從來出發點和結果,是可以完全相反的。
開始過後,才明白難於掌握和控制在同一路上。

人是如此截然不同,怎可以把她們複製成一個一個的洋娃娃?
無法獨立,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失去自己一套的價值觀。

還算作育英材嗎?

在最後,馬仍然在環轉,意味著誰都不能擺脫眼前的一切。

然而,兩代要協調溝通,要平行發展,才有真正的救瀆。
其實,教育所教的,根本不止於書本和規則。

或者,現代人,對於虛空的感覺,根本無暇去理,只側重於實際結果。
稍稍行差踏錯,都會跌死。

這樣的世代,我們還堅持一廂情願嗎?